簡介
小睢河(在這裡小睢河之“睢”就不給它加上“氵”旁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沒有關於它的任何文字記載的。小睢河始成於1952年,由人工開挖而成,是一條人工河。小睢河在縣城區段河道彎曲形成兩個“S”形,直線距離約2550米,曲線距離約2850米。因位居於睢寧縣境中心地段,開挖者為它起名為小睢河,意思是屬於睢寧的小河。小睢河起源於睢寧縣北梁集西王瓦莊附近,曲曲折折向南流經劉場、邱窪、廟灣、縣城西關,繼續向南穿過徐沙河,到湯集東八大家進入老龍河。全長23公里,流域面積約72平方公里。
歷史淵源
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水繫上來看,小睢河與古睢水都沒有任何聯繫。但從廟灣古渡來考察,並非如此。
廟灣是古睢水與小睢河之間的歷史連線點,從這裡連線上下各點,就可以串成一個光彩奪目的睢水“文化項鍊”,在睢城的胸前熠熠生輝。當初,古睢水從睢城廟灣處轉彎經過,在這裡形成了“廟灣古渡”。看廟灣附近現在的村莊名,就可以知道當年廟灣渡口的盛景。王旗桿莊、朱旗桿莊之所以叫旗桿莊,是因這裡曾豎旗為睢水導過航,類似於燈塔。擺渡李莊是當年睢水的又一個小渡口,離廟灣古渡並不算遠。廟灣古渡,處南北要衝,“南來北往,渡者紛然。”足見是相當繁榮的。廟灣古渡作為徐、邳、青、淮間的商品集散地,白天商賈魚艄,白帆點點;夜晚桿影綽約,漁火點點。碼頭上攤位相連,人潮熙攘。明朝詩人黃廷勒為此賦詩曰:“古渡相傳秋復春,行人何處問通津。往來多少英雄客,曾記當年鄭惠人。”黃廷勒是明廣東番禺(今廣東廣州市南部)人,舉人出身。萬曆十四年(1586)年,任睢寧教諭,才學兼優,助縣知事申其學編修縣誌。他所說的鄭惠人,指春秋時鄭國的大夫公孫橋,他治鄭多年,很有政績,死後鄭人悲之如親戚。有人問孔子關於他的事。孔子說:“惠人也。”為廟灣古渡賦詩的還有一位叫石之玖的人,清進士出身。康熙三年(1164)任睢寧知事。任內開河道,修學宮,向上級請求免去百姓額外田賦,受人惠很大。在任十二年,深受睢人愛戴。他是這樣寫《廟灣古渡》的:“泡花浮影入虛無,柳剩殘煙說舊湖。野廟涼風吹古道,板橋明月掛平蕪。半明遠水天邊盡,一點寒蓑雨外孤。滿地漁翁何處也,空塘漠漠問歸鳧。”可見廟灣古渡作為睢寧八景之一,是很有名氣出處的。廟灣古渡早已成為歷史不復存在了,但廟灣仍在。這裡的老人指證說,現在的廟灣小橋,就是當年古渡口的地方!廟灣人說,在小睢河開挖之前,他們就曾在大水中收穫過麥子,把割下的麥捆放在軟床上,軟床為船,用它從水裡往麥場上拖麥子,真可謂是旱地行船溝里行舟了。可這河水為什麼偏偏在古睢水經過的廟灣形成“河溝”,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形成?要知道,睢水在這個地方流經了2300多年!它不可能在淤積之後馬上不留下一點痕跡,不可立即湮滅它走過後留下的所有蛛絲馬跡。古睢水是“至宿遷南注入古代泗水”的,古泗水在被黃水(即黃河)所奪。黃水決溢必然會衝擊睢寧境內尚有痕跡的睢水水道,泥沙淤積,這就形成了睢城西北廟灣處的“河溝”。這處“河溝”,應該是古睢水故道。也許在小睢河開挖之初,沒有人把它與古睢水――相當於小睢河的老祖宗聯繫起來,無意間就給這條人工河起了個名字叫小睢河。這也恰恰說明了,古睢水在睢寧這塊土地上留下的水文基因,潛意識裡總會在某一個不經意間,在睢寧人的行為中顯現出來。
小睢河開挖之初是沿“向西南方向的河溝”施工的。所經之地皆為農田,包括縣城西國營西關農場、五一農場,目的是為了農田排灌,並沒有考慮到城市的排水需要。隨著社會推進和經濟發展,縣城規模不斷擴大,新興工業企業如紗廠、酒廠、軋花廠、造紙廠、檸檬酸廠、皮革廠等,逐漸在小睢河兩側依次崛起,小睢河由城外河變為城內河。1974年8月13日開始的連續暴雨,小睢河上遊客水來勢迅猛,造成睢城內積水嚴重,淹沒縣城,許多工廠停工、商家停業、學校停課。災後上級領導和有關專業人員反思,小睢河如若僅局限於農業水利排灌是遠遠不能適應城市發展要求的,於是政府著手調整小睢河水流走向,於縣城北小睢河上游,依勢漸次開挖14條東西走向的排水大溝,東接西渭河,西連白塘河,使雨水分流,不向南排。至1994年睢城北大溝開挖竣工發揮效益,至此,14條排水大溝全部竣工。1998年夏縣城再遭暴雨襲擊,其雨量相當於1974年,但縣城沒有受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