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淵源:小畫舫齋座落於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路逢源大街21號,據其主人黃景棠《倚劍樓詩草》記述,它落成於光緒壬寅(1902年),是一座環形建築物,四周都是精緻幽雅的樓房,中間是一片露天的花園,整體結構,獨出心裁。因園內有畫舫建築,故名。
結構特點:正門白石襯腳,牆壁用大青磚堆砌而成,門額石刻“小畫舫齋”,占地1525平方米。由於昔日的小畫舫齋所在的荔灣三叉涌原是南漢昌華苑的一部分,那裡荔枝與楊柳夾岸垂立,風景優美。因此小畫舫齋的主樓設計為畫舫形,稱為“船廳”。“船廳”約200平方米,兩層木結構,一面臨水,附有碼頭和遊船;一面向著遍置花木石山的園林,有九里香、白玉蘭、荔枝樹及米仔蘭、茉莉花等。它是主人會客宴請及收藏欣賞古董字畫的地方,當年清朝兩廣總督阮元就曾題匾“白荷紅荔泮塘西”於廳內。園內還有幽雅的樓房和亭台,夏天涼風陣陣,花香撲鼻,別是一番情趣。四周是精美的人工建築,有客廳、祖先廟、船廳、花廳、書廳、畫廳等,內多陳列名人詩詞字畫,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可惜,目前小畫舫齋真正留存下來的只有一座家廟,現有的“船廳”是拆毀後重建的,園林更已被凌亂的單位宿舍取代。只能從祖先堂前一株百年古榕樹追憶當年的園林勝景。
小畫舫齋之享有盛名,除因為其特色外,是因為它擁有西關大屋的建築神韻和人文內涵。而被譽為最具嶺南民間建築風格和西關民俗風情的西關大屋,有人說它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廣州留下的建築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