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滄浪

小滄浪

小滄浪在鐵公祠庭院內西南隅,屬於拙政園景區。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了一個閒靜的水院。它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為閣名,寓意遁世歸隱。

基本信息

簡介

小滄浪小滄浪
小滄浪亦稱小滄浪亭。在鐵公祠庭院內西南隅。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阿林保重修鐵公祠時,參照蘇州滄浪亭建成。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了一個閒靜的水院。從小滄浪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裡,水波蕩漾,猶如彩虹。。這裡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過“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餘味未盡的感覺。

記載

小滄浪小滄浪
其名之典取自於《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足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其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長方形式,歇山飛檐,外設圍廊坐欄。檐下懸山東巡撫覺羅崇恩題書的“小滄浪亭”匾額。亭周,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橋流水,蓮花溢香。亭南連東西向長廊,西段廊上,辟古典式小門,面湖,門額懸“小滄浪”匾額。整個建築,採用借景手法,把湖光山色借入園內,於內正可欣賞。清朝著名小說家劉鶚曾在《老殘遊記》中描繪在這裡所看到的景色:“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後人將此景稱為佛山倒影”,為明湖一大景觀。這裡風景秀美,是人們品茗吟詠的勝地。清嘉慶九年(1804年)夏,山東提督學政、歷史學家劉鳳誥與山東巡撫、書法大家鐵保,曾在這裡宴飲,興致勃然,劉氏即席賦得聯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鐵保即席書寫。此聯石刻,至今嵌在庭園西廊壁洞門兩側,己成為形容濟南古城風貌的名聯佳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