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桑村[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小桑村]

小桑村[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小桑村]
小桑村[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小桑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桑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是一個客家自然山村,方圓30平方公里,現有人口5000餘人。小桑村是一個總稱,其實包括了坑尾、小桑、新湖、雙湖四個行政村。小桑河從九龍嶂腳下蜿蜒而出,小桑村就散布於河兩邊的山谷地帶,三面環山,唯有村口可供出入。入小桑村的村道,蜿蜒曲折爬坡而上。

基本信息

鄉村概況

進入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小桑村村口,便豁然開朗。此景頗有桃花源的神韻。村中阡陌縱橫、民風淳樸。在新春佳節時期進入小桑,只見春暖花開,山花爛漫,奼紫嫣紅;小橋流水,各式客家民居建築坐落有致;石徑通幽,迂迴綿延;村中炮竹聲聲,彩旗飄飄,人潮湧動;家家張燈結彩,戶戶新貼大紅春聯,格外醒目耀眼、春意盎然,使國泰民安的新春佳節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歷史文化

“四月日子長,小桑等公王”。小桑村迎送公王的盛會,由來已久。據《明貺廟記》載,始於隋,有神三人,出於巾山之石穴,乘馬而來,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至唐顯靈,凡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到宋朝太宗攻打太原時,忽觀金甲神人,馳馬突陣,王師遂大捷。凱旋時,顯聖於城上雲中,曰:潮州三山神,太宗乃封其為“三山國王”。即明山,巾山,獨山。古時潮、梅同屬一州。“等公王”習俗據小桑村世代口碑相傳,按小桑村開村年代推算,大約在明末清初,因村中人口稀少,野獸多,山嵐瘴氣,瘟疫嚴重,明山國王(又稱明主公王)託夢小桑村湖洋背羅屋羅仙公,請明山國王到村中各家巡護,便可消災滅厄,逢凶化吉。明山國王在巡護小桑村時見村中山水優美,環境幽雅,遂在此落居。設壇於榕樹下,宮址則坐落在湖下村與赤土村交界境內的公王佛。公王宮聯曰:公駕視四方方方吉利,王車巡九甲甲甲平安。隨後明山國王邀其兄弟進村,村民分別尊為獵神公王、出巡公王。逢村中遇危難災害之時皆顯靈庇佑,故村中各姓氏宗族感其恩遂成共識,敬奉明主公王、獵神公王、出巡公王為“公王爺爺”。長年香火鼎盛,祈盼“公王”保一方平安,亦形成迎送公王這一習俗,俗稱“等公王”,又叫“扛公王”。世世代代相傳至今,歷久不衰。民國時期尤為盛行,且定於每年農曆4月30日(月小為二十九日)為公王出巡日,至五月初四回公王宮。故村中有“四月日子長,小桑等公王……”的民謠,敘述了小桑村“迎送公王的歷史由來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盼”。抗日戰爭爆發後,因受戰亂、貧困等因素影響,祭祀活動改為每年農曆正月初二出巡,至正月初六回宮,一直延續至今。

欣逢盛世,國泰民安,小桑村成立了公王委員會,設立專門組織機構和制訂章程,“等公王”所有事項皆由小桑村公王委員會負責。村中現有的卜、羅、黃、朱、傅、丘、楊、林、葉、賴、鍾、何、劉等十三個姓劃為九個公王甲(即小桑村專為迎送公王而設定),在九個甲各姓族中輪流產生22位“神士”,至正月初六公王回宮後進行抽籤,不論哪個甲的“神士”中籤,這一年“公王”就在中籤甲內的祖祠內供奉,時間為一年和做好次年的“等公王”祭祀活動,如此循環。而“等公王”的費用則由該中籤甲中各姓氏族人出資,數額不限。因甲中把中籤供奉“公王”視為頭等大喜事,是甲中族人的榮耀,故甲中族人及旅居外地乃至僑居海外的族人都欣然解囊,積極籌備,只等吉日良辰:“迎公王”。

至農曆正月初二“公王”出巡前,由甲中置辦“三牲”、佳果、香燭等,由“神首”(神士抽中籤者,神士則由各甲中產生的抽籤者)擔任祭祀出巡司儀並掛抱上有公王、白馬的“圖騰”,作出巡祭文,文為“祭出巡公王”。祭祀時神首一邊唱念請神、祝神吉語,一邊撒麻、麥、米、豆、粟等五穀,祈求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吉祥。然後把“公王爐”抱進公王轎 ,兩人抬轎 ,多人護轎,“起馬”(指上轎,因相傳公王原座駕是馬),至此,公王正式出巡。由甲中族人高舉 上書“明主公王”、“獵神公王”、“出巡公王”、“清道”、“金鼓”、“令”和“龍”、“虎”等數十面旌旗和關刀、大斧、畫戟等象徵十八般武藝的冷兵器,扛著“迴避”、“肅靜”巡牌。旁由“小公王”擎華蓋涼傘,後有龍船和象徵“三山國王”座駕的三匹金色、黃色、白色馬,浩浩蕩蕩,巡遍全村。一路上鑼鼓喧天,鞭炮轟鳴,以往使用傳統的客家打擊樂器“鬧八音”等,今年增添了銅管樂隊演奏和文藝演出隊的歌舞表演,使古老的傳統習俗增添了現代氣息。出巡的路上和家家戶戶門前被鮮紅的鞭炮紙屑點綴得鮮艷奪目,場面極為壯觀,一直迎接回公王宮中,“落馬”(指落轎)。至此,舉行虔誠而莊重的祭祀儀式,並“奉化”三馬;撒麻、麥、米、豆、粟等。其後,“起馬”,抬奉“公王”到村中每個甲共43個老屋出巡。只進祖祠,不進私宅。按固定的時間、路線順序進行,連在那村吃飯、歇夜都固定好的。“公王”所到之處,家家戶戶皆燃放炮竹,恭迎膜拜。每到一處祖祠門前,該祠的男女老少手拿一支香集中在門前禾坪恭迎,在祖祠上掛“圖騰”舉行祭祀膜拜儀式,司儀口念“麻麥米豆撒花花、公王爺爺過別家”,然後,由該祠族人替換上一祖祠的族人抬護“公王橋”。如此按時間、路線和祭祀方式再到下一個祖祠……。直至正月初六巡遍全村43個祖祠後再護送公王宮,“落馬”,敬奉“三牲”,念請神、祝神語,安放回宮內,最後將“龍船”送往河中漂放,喻為將晦氣、災厄等送走。至此“公王”出巡儀式結束。

“公王”出巡儀式結束後,22位“神士”隨即舉行抽籤儀式確定當年“公王”的供奉及迎送。抽籤儀式首先由各位神士抽順序號,然後依照抽到的順序號分別用竹筷挾起放置在筒內的標籤,標籤共22個,其中設有“爐像”(指代公王)、“小公王”(指為公王擎涼傘者),“龍船”(負責放漂)、“理簿”(整理帳目等)四樣。抽中“爐像”即為中籤,中籤者稱為“神首”。抽籤者均祈盼能中籤,一旦中籤,“神首”則雙手齊舉,一邊疾跑一邊高呼:“我中籤了!”隨即迅跑回祖祠報喜!霎時,靜候佳音的甲內各姓氏族人,歡呼雀躍,興高采烈,即時捐資款項,置辦“三牲”等奉品,中籤者沐浴更衣,以示虔誠,族人則另整旗鼓,沿途鳴放鞭炮。新一任神士接過“公王爐”、“圖騰”,歡天喜地把“公王”迎回甲內祖祠,懸掛“圖騰”張貼“圖騰”楹聯,聯曰:“公德乾坤大;王恩雨露深”,以鶴頂格式的楹聯突出“公王”。虔誠供奉一年及籌辦來年的“等公王”活動。抽中“龍船”的神士則負責送走龍船,抽中“小公王”者負責擎涼傘;抽中“理簿”則負責整理帳目等;按部就班,各司其職做好迎送公王的活動儀式。因此,神士“中籤”和迎公王回甲內供奉一年是“等公王”活動的高潮和壓軸,使整個山村沉浸在充滿喜慶、祥和的氣氛中,熱鬧而不哄亂,更無爭搶之勢,一切由神士“中籤”確定。充分體現小桑村民善良樸素、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的優良傳統和熱愛生活、擁護和平、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另外,據村民口碑相傳,當年若是村口的甲中籤,則預兆國 家有難或村中有災,表明公王要出來“理事”,護國護民;而由坑內等山裡面的甲中籤,則預兆著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國運昌隆,說明公王在山裡不用出來“理事”,共享太平。今年又逢坑內甲羅氏中籤,村民皆喜笑顏開,奔走相告,預示著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聽著村民眉飛色舞地述說,看著興高采烈地為迎公王回甲內供奉的村民們,我們不由謂嘆:真乃盛世“迎公王”啊!

在粵東客家梅州地區,各地均有不同形式的供奉“公王”活動,但儀式活動時間之長、場面大、氣氛之熱烈、這一習俗承傳歷史之久,當屬小桑村。小桑村的山水和這一古老而傳統的民情風俗,不但使海外僑胞和各姓氏族中親朋好友回鄉參加,使這一民俗成為村中凝聚鄉情、僑情、友情的精神紐帶,使小桑村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愛幼、鄰居和睦,從無械鬥、宗族糾紛和溫良謙讓、文明禮尚的優良習俗。同時,近年來還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採風。我們真誠的祈盼:國泰民安的小桑村,山更美,水更秀,村民的日子更紅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