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北宋詩人梅堯臣詩作]

小村[北宋詩人梅堯臣詩作]

《小村》是北宋詩人梅堯臣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前兩聯詩人極言所見村莊在淮水洪災過後的蕭索,後兩聯寫受災百姓的悲慘且官府冷漠視之,無所撫恤。全詩通過村內外的蕭索凋敝,營造了一種悲戚的氣氛。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深切地同情下層勞動人民,並且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

作品原文

小村

淮 闊洲多忽有村,棘籬 疏敗謾 為門。

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

野艇鳥翹 唯斷纜,枯桑水齧只危根。

嗟哉生計 一如此,謬入王民 版籍 論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小村:指淮河泛濫成災後的一個貧困小村。

2、淮:淮河。

3、棘(jí)籬:用荊棘編的籬笆。

4、謾(màn):馬虎,隨便,此處指隨便地、草率地。

5、鳥翹:像鳥尾翹起的船頭。

6、生計:謀生的方法。

7、王民:臣民。

8、版籍:交納租稅的戶籍。

9、論:看待。

白話譯文

寬闊的淮河沙洲上忽見一小村,荊條編的籬笆有個缺口便當門。

寒風中雞兒得食正在呼喚同伴,老頭衣衫單薄懷裡還抱著孫孫。

小船翹著尾巴僅剩下一根斷纜,枯桑被水沖蝕只殘留著點樹根。

可嘆百姓的生活竟然如此悲慘,荒謬的是他們還被視為大宋民。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宋慶曆八年(1048)秋。當時淮河流域遭受水災,洪水所漫,受災州縣頗多。詩人所到之處,村落被淹,一片澤國,人煙皆無。梅堯臣由汴京返宣城,而途中路過淮河,看見河岸邊有一個小村,房屋鋪設破敗零落。詩人因此感到民生之艱,乃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描寫偶遇小村,見破門殘立。“淮闊洲多忽有村,棘籬疏敗謾為門。”在淮河流域水災過後,詩人所到之處,村落被淹,一片澤國,人煙皆無。這個時候忽然看到一個村子,詩人非常驚奇。從“忽”字可以看出詩人的驚喜之態。可是走近一看,只見破敗散落的籬笆牆上湊湊合合地裝著一個門。

頷聯詩人描寫村中的情況。“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寒雞偶然尋得食物,還在呼喚它的夥伴。用一“寒”字,既寫出雞已冷得瑟縮可憐,又點明季節已是深秋。村中的老頭兒沒有裹體的衣服,卻抱著孫子,用自己的身子為孫兒取暖。村里家禽很稀少,人亦稀少,詩中沒有寫丁壯的人,暗示壯年已流離到外地去謀生了。這一聯與首聯藉以“棘籬”、“寒雞”、“野艇”、“枯桑”等意象,突出這個村子人煙稀少、破敗荒涼的情景。

頸聯詩人進一步描寫村中之破敗。“野艇鳥翹唯斷纜,枯桑水齧只危根。”水上飄著一隻小船,船頭翹起,猶如鳥雀翹著尾巴,船上闃然無人,只留下斷纜。村上沒有樹木,枯了的桑樹也被水齧走了,只剩下一點殘留的根子。

尾聯寫村上百姓災後無助,詩人加以同情。儘管沙洲村上人家,災後現狀如此悽慘,他們還是被謬誤地編入交租完糧的戶藉,作一般的王民看待,得不到應有的撫恤,十分可悲。詩人詠嘆至此,不再評論,可以看出詩人對這些窮苦災民,傾注滿眶同情的淚水。

這首詩詩人雖表面上無指責、諷刺之意,但從最後兩句看,實際上卻婉轉的譴責了官府胡亂收稅,不顧百姓死活的做法,一片凋敝的場景,令人觸目驚心,字裡行間流露著詩人深深的同情。

名家點評

近代文學家陳衍《宋詩精華錄》評此詩說:“寫貧苦小村,有畫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風。”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北宋詩人,字聖俞,宣城(今屬安徽省)人。宣城古名宛陵。故稱其為梅宛陵、宛陵先生。少時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中年後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論詩注重政治內容,對宋初有些作家的靡麗文風表示不滿。在寫作技巧上重視細緻深入,認為“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所作頗致力於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風格力求平淡。蓋欲以矯靡麗之習,但有時不免流於板滯。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甚受陸游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