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普陀始建於明代,1982年重修,為亭閣式兩層建築。一層祀如來菩薩,二層祀觀音菩薩。小普陀地處下關至雙廊和蝴蝶泉的海面旅遊線上,遊船到此,都要停靠海島,讓遊客登上小普陀,觀賞洱海風光。在雲南洱海東部海中的一個小島上,相傳觀音開闢大理壩子時,在這裡的海面上丟下一顆鎮海大印,即為小島,以鎮風浪,保護漁民,因此,漁民們在小島上建觀音閣,紀念觀音,並把小島東部的一個漁村取名海印村,將小島叫做小普陀山,將觀音閣該為小浦脫,意為觀音修行之處。
普陀來歷
這裡為什麼叫普陀呢?普陀是梵文普陀珞伽山的縮寫,意思是小白花山或小花樹山,傳說是觀音在印度修行的地方。因此,凡是傳說中觀音顯聖地大都稱為普陀山,比如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就是。大理佛教與中原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親近菩薩甚過親近佛陀。佛陀指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觀音則是民眾崇拜的菩薩。大理白族在寺廟中供奉的也大多數是觀音,觀音有男相也有女相,洱海小普陀里供的是女相觀音。這是大理與西雙版納和德宏一帶信奉的小乘佛教明顯的不同之點。小普陀島是洱海里風光明媚的景點,小普陀島也是佛教文化濃郁的地方。海印傳說
小普陀島東面洱海岸邊有個叫白石曲的天然漁港,這裡陸續聚集成一個漁村,村名就叫海印村。小普陀島的形狀很像一顆圓形的印章,因此又叫海印;傳說洱海裡面蛟龍很多,常常掀起狂風惡浪,這塊礁石就是觀音菩薩用來鎮住蛟龍的大印。海印村東靠玉案山的旗鼓峰,西臨洱海。全村人口為400多戶近二千人,全是白族。這裡僅有耕地60多畝,村民主要從事航運、出售建築沙石和捕魚業,年捕魚近千噸。他們保留著濃厚白族傳統習俗。海印村與小普陀的距離只有130米,小普陀村民們水性好,從村里到小普陀島上不費力氣幾分鐘就可游過去。在沒有使用機動船的時候,洱海漁民們駛的船大的多是帆船,小的是用漿劃的“騾子船”。那時,海印村是很典型的洱海漁村,村里雖然豎起白牆青瓦的白族民居,但村前的港灣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船隻,船里床椅鍋灶盆碗樣樣齊全,連豬雞也餵養在船上。船民們很少有時間住在寬敞明亮的四合院裡,他們終年航行在洱海上,船是他們成年流動的家。每到傳統節日期間,小普陀就成了他們祭祀神靈、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在小普陀上看蒼山洱海,仿佛置身在白首老者托起的銀盤之中,心胸格外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