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指在東北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的身材普遍比東北當地人矮小。
2、指日本的地理面積和人口都比中國小。
3、對二戰時日本國名“大日本帝國”的譏諷。
4、諷刺日本在二戰後成了美國的附庸。
由來
“小日本”是中國、韓國等曾遭日本入侵國家的民眾對日本以及日本人最廣泛、最有影響的蔑稱。
在抗日戰爭後,此詞由於抗戰相關作品中對日本人的大量醜化而逐漸廣用,在一些情境中成為口頭禪般的用語。在中國解放後的革命戰爭題材影視中,常把日本人稱為“小日本”,成為“小日本”這一稱謂的強有力的推廣渠道,與之類似的稱謂還有“日本鬼子”。“日本仔”是廣東,福建一帶對小日本的蔑稱。
將日本以及日本人稱作“小日本”,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中國對日本人的惡意譏諷,以為日本國土小,日本人個頭小,而中國面積廣大,大江大河大漠大山,人口眾多。由此衍生的還有“小鬼子”、“小東洋”、“日本仔”等。
二是出於對日本軍國主義、日本侵略者的憤怒和憎恨。
事實
很多人自小即知“小日本”一詞,並且僅僅通過抗日影視劇來了解日本人,普遍的對日本人產生了“個頭矮小”“相貌猥瑣”等印象。
而事實上,現代日本人通過推廣乳製品計畫,平均身高甚至超過了中國;侵華時的日軍的平均身高大約為1.56~1.60米,在那個飲食普遍不發達的年代,與一般中國人相比相差無幾。同為東亞人種的日本人,其相貌也與中韓比較相似。那么那些不良的印象從何而來呢?
初期在東北,日軍的身高與身材高大的當地人相比有差距,被稱作“小個子的日本兵”;抗日戰爭後期,日軍兵源嚴重不足,為了支撐無底洞一般的戰爭,日軍開始從本土抽調大量未成年人當兵,即“少年兵”,平均身高不過1.50米。那些小小年紀便遠赴他鄉參與邪惡侵略戰爭的可憐少年們,在中國人的眼裡成為了真正的“小日本”。
至於相貌,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廣泛流傳的抗日題材影視劇。這一類影視劇里所請到的扮演日本侵略者的演員,多為特意挑選的身材矮小且相貌猥瑣的中國人。這些用於惡意醜化侵略者的“丑角"演員,在中國觀眾的眼中成為了“小日本”的典型形象。
當然,中國人心中對過去的侵略者的壞印象也是一大原因。對於犯下滔天罪行的日軍,許多中國人,特別是老一輩中國人,感到尤其不可原諒;在一般大眾對島國日本的了解貧乏的情況下,對其印象醜化也是情有可原。
歷史
中國於漢、魏晉南北朝時稱日本為“倭”。“倭”,猥瑣矮小之意。
倭寇指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屢次騷擾搶劫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現代漢語詞典)
1903年,留日學生、革命家陳天華在《警世鐘》寫道“倘若中國也和日本一樣變起法來,莫說是小小日本不足道,就是那英丶俄丶美丶德各大國恐怕也要推中國做盟主了。”這句話被認為是對日蔑稱的起源。
孫中山曾在日本發表演講稱“以數千年之歷史言,中國為兄,日本為弟”,也有學者據此認為這是“小日本”的稱謂起源之一。
隨著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對中國侵略,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要中國民眾尊稱他們為“大日本帝國”、“大日本皇軍”。中國民眾貶稱日本侵略者為“小日本”,“小鬼子”,表達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怒之情,也表達了對其對自己稱謂中的兩個“大”字的諷刺。
抗日戰爭之後,各種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在劇中的日本侵略者的形象多被惡意醜化,如專門找身材矮小、面容猥瑣的演員來扮演等等;劇中中國人民對其稱謂也多用“小日本”。由此,該詞逐漸被廣泛使用。
現在
日本民主黨政策調查會長細野志豪2012年11月4日在讀賣電視台的時政節目表示,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將中國稱為“支那”不對,但希望中國人以後不要罵日本為“小日本”。細野曾擔任日本首相助理和環境大臣等職務。
無論是“支那”還是“小日本”,都是容易激起民族矛盾、阻礙中日兩國和平友好相處的無良蔑稱。作為現代的文明公民,都該對此引起重視,不應再使用這些蔑稱;更不應盲目激進,傷害兩國人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