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食管化學性燒傷

小兒食管化學性燒傷,誤服強酸、強鹼類物質所致。

基本信息

簡介

食管化學腐蝕傷多見於5歲以下幼兒,一般為誤服強酸、強鹼類物質所致。

病因

一、發病原因:
1、因誤服強酸、強鹼或其他腐蝕性藥物引起食管化學性燒傷。
2、因誤喝剛煮沸的開水而燙傷食管。
二、發病機制:
食管化學性燒傷的嚴重程度,與誤服化學腐蝕劑的性質、濃度、數量以及與食管接觸時間長短密切相關。強酸和強鹼燒傷產生的病理變化不同:
1、酸性物:
強酸物質可使組織脫水、蛋白質凝固、局部結痂,食管鱗狀上皮外附黏液能耐酸並阻止酸向深部組織滲透而使酸性物到達胃內。
因此損傷不易向深部侵犯,形成瘢痕較淺,發生狹窄亦較輕。但若誤服量大,可發生酸中毒。強酸物質進入胃內還可造成胃壁損傷,甚至胃穿孔而死亡。
2、鹼性物:
強鹼物質吸水性強,並有脂肪皂化及溶解蛋白的作用,引起液化性壞死,所析出的氫氧離子有繼續向組織深部侵蝕的特性,並滲入深部組織引起廣泛損害,因而可造成食管嚴重灼傷。
輕者致食管瘢痕狹窄;重者可致食管瘢痕閉鎖或食管穿孔。
3、腐蝕傷的侵蝕部位與吞咽生理有關:
(1)上段食管:
損傷較輕,僅占10%。誤服腐蝕劑後所產生的灼痛刺激,可使環咽肌產生強烈收縮,進而將腐蝕劑迅速下咽,通過食管入口及上段進入中段及下段而入胃。
(2)中段食管:
為平滑肌組成,收縮力弱,腐蝕劑通過緩慢,接觸時間相對較長,故損傷較重。
食管瘢痕狹窄發生在中段者約占70%。食管下端損傷較少,與誤服腐蝕劑的量一般不會太多有關。食管化學性燒傷早期水腫和組織壞死,後脫落形成潰瘍。周圍組織增生,肉芽長大、膠原聚積,粘連和瘢痕形成。深部潰瘍可引起穿孔。

治療

一、清除毒物:
急性期的急救措施以搶救中毒性休克,糾正水及電解質紊亂,維持營養,減輕疼痛及避免形成食管瘢痕狹窄為主。燒傷後應立即終止接觸毒物,消除胃腸道尚未吸收的毒物,並促進已吸收的毒物排出並鑑別其性質。
根據毒物的性質,選擇套用相應的解毒劑:
1、強酸中毒:
可採用弱鹼或鎂乳、肥皂水、氫氧化鋁凝膠等中和。
2、強鹼中毒:
可用弱酸中和,常用稀醋、果汁等。
二、預防感染:
潑尼松(強的松)一次劑量為20mg,每8小時1次,1個療程為4~5天,以後逐漸減量,延至幾周,方可停藥。
根據有無感染、感染程度和細菌種類酌情使用廣譜抗生素。
三、防止官腔狹窄:
儘早採用汞探條擴張,早到燒傷後24~48h進行,一般為4~6周進行擴張。
四、手術治療:
若擴張無效,需進行食管切除和食管胃吻合,或用結腸代食管以恢復消化道的連續性。
食管循環擴張亦稱逆行擴張,適用於食管任一部位狹窄及食管全長狹窄。
具體方法是:
行胃造瘺術後,令小兒緩慢吞咽一絲線,其長度相當於從耳根經前鼻孔、延至劍突下約5cm處之距離。
然後經胃瘺處向胃內注水,再經胃瘺口以吸引器吸水,將咽入胃內的絲線自胃瘺口吸出,
將口腔留置之絲線端與胃瘺吸出之絲線端連線無毒橡膠擴張探條,由口到胃或由胃瘺到口腔循環擴張,每周1次。探條逐漸由細加粗,直至小兒進食狀況改善,改為2周或1月擴張1次。
待食道狹窄消失進食正常後,即可行胃瘺修補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