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界效應

小世界效應

小世界效應的定義是:若網路中任意兩點間的平均距離L 隨網路格點數N 的增加呈對數增長,即 L ~ l n N , 且網路的局部結構上仍具有較明顯的集團化特徵。

提出背景

匈牙利作家 F.Karinthy在1929年提出了“小世界現象”的論斷。他認為,地球上的任何兩個人都可以平均通過一條由5位聯繫人組成的鏈條而聯繫起來。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 ) 通過設計一個連鎖信件實驗,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假說”, 大意為任何兩個欲取得聯繫的陌生人之間最多只隔著5個人,便可完成兩人之間的聯繫。當年,米爾格蘭姆給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隨意選擇的300多人發信,要求他們把他的這封信寄給波士頓市一個獨一無二的“目標”人,分別由每個人獨自聯繫。米爾格蘭姆告訴每個發信人有關目標人的信息,包括姓名、 所在地、 職業,如果發信人不認識這個目標人,他們把這封信寄給他們認為有可能認識目標人的熟人。依此類推形成了發信人的鏈條, 鏈上的每個成員都力圖把這封信寄給他們的朋友、 家庭成員、 或同事熟人,以便使信件儘快到達目標人。米爾格蘭姆發現,有60個鏈條最終到達目標人,鏈條中平均步驟大約為6 ,即點與點之間連線數為6,米爾格蘭姆由此得出結論:任意兩個人都可通過平均5個熟人聯繫起來。這就是六度分離理論的產生經過。

定義

三種類型隨機機率增加的網路結構圖 三種類型隨機機率增加的網路結構圖

“六度分離”現象在學術上稱為小世界效應 (small world effect) ,小世界效應的定義是:若網路中任意兩點間的平均距離L 隨網路格點數N 的增加呈對數增長,即 L ~ l n N , 且網路的局部結構上仍具有較明顯的集團化特徵,則稱該網路具有小世界效應,這裡的平均距離具有廣泛的含義,例如在上述信件傳遞實驗中,平均距離就是平均傳遞次數 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