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麗軍(1972~),男,山東莒縣人,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獨立主持省級課題2項,參與
省部級課題3項。曾兩次參加全國博士生論壇宣讀論文,在《文藝爭鳴》、《南方文壇》、《民族文學研究》等中文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轉載,中國現當代文學國家級重點學科、“泰山學者”團隊成員。
目錄
第一輯 新世紀“三農問題”與文學研究
百年鄉村時空里的“阿Q”
文學何以走向農民——趙樹理對新世紀文學的啟示
“他者”的浮沉:評賈平凹長篇小說新作《高興》
新世紀鄉土中國現代性裂變的審美鏡像——讀賈平凹的《秦腔》與《高興》
回歸“仁義”傳統,抑或另建“生活倫理”?——周習《土窯》小說的倫理敘事解讀
翻身歡歌中的“一聲嘆息”——孔厥《受苦人》女性農民形象的主體意識
從經濟翻身到精神翻身、人性解放——解放區文學中翻身農民的複雜心態、多元訴求與當代反思
第二輯 關於新世紀文學與時代精神狀況的對話
《士兵突擊》與時代精神狀況研討
《紅燈記》電視劇與新世紀紅色文化重構
關於第七屆“茅獎”作品《秦腔》的研討
新世紀長篇小說:多聲部、創新難度以及重尋大師的可能
問詢孤獨的精神生命——讀《我心彷徨——徐訏傳》
從魯迅、王小波到當代文化現象:本土化現代性思想的建構與評判——讀房偉的《批評的表情》
穿越時空的精神會晤——解讀劉雨先生的《多元矛盾中的個性選擇》
通往詩意棲居的藝術之橋——評劉坤媛教授的《藝術:詩意地棲居》
第三輯 新世紀文學與文化現象爭鳴
“茅獎”,你何時不再矛盾?——關於茅盾文學獎“無邊的質疑”的深層探尋
新世紀文學人民性的溯源與重申——兼與王曉華先生商榷
小眾化是當代文學的出路嗎——兼與摩羅先生商榷
“消費時代的兒子”——對余華《兄弟》“上海復旦聲音”的批評
被“異化”的生命形態——對沈石溪小說動物形象及其審美情感心理批評
附錄
王曉華:我們應該怎樣建構文學的人民性
摩羅:中國現代小說的基因缺陷與當下困境
陳思和:我對《兄弟》的解讀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