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80後青年詩人、詩評家丘河的首部詩歌評論集,這也是國內第一部由80後詩人著的詩評集。全書多視角、多維度把握,理論與賞析、巨觀與微觀相結合,力圖追求詩意、個性、原創式批評,即既是賞析式閱讀,又是批評式閱讀。詩評集有詩評家苗雨時教授、詩評家陳立紅作序,部分文章已在《北美楓》、《中國詩歌線上》、《詩潮》、《作家村》、《打工詩人》、《詩流向》等國內外雜誌刊發。內容簡介
該書是一部以80後視角完成的詩歌評論集,內容包含理論觀點、個例評析兩部分,分上中下三篇,涉及打工詩歌、80後寫作、女性寫作等多個類型,尤其對打工詩歌、原創式詩歌批評等探討比較到位。書中評論涉及意象、意境、情感、語言、內容、韻律、心理、結構、風格、現象、手法、禪理、神性、精神、責任、功能、標準、風骨、狀態、生態等多個角度。
出版信息作 者:丘河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頁 數:204
開 本:880×1230
版 次:2012年5月 第1版
印 次:2012年5月 第1次印刷
定 價:21.80
CIP核准號:2012073328
ISBN:978-7-5126-0857-3
原創式詩評的理念與實踐
——讀丘河詩評集《對話與批評》(序一)………………(001)
青年詩評的視野與向度
——評丘河《對話與批評》及其他(序二)………………(006)
上 篇
原創式詩歌批評
——當代漢詩批評的康莊大道………………………………(002)
路上,打工文學進行時
——一種真實的狀態…………………………………………(007)
當代詩壇的一面鏡子
——“打工詩歌”片論………………………………………(010)
中 篇
一種境界,兩種風情
——禪韻中的曉輝詩歌………………………………………(048)
寫作責任與底層和諧
——走近何真宗《溫暖的城市》……………………………(053)
原生態的生活供詞
——一個人的精神領地………………………………………(061)
在低處思考的陀螺
——唐以洪及其詩歌印象……………………………………(068)
痛並快樂著的詩歌之路
——從雨曉荷式情書看打工詩歌中的愛情…………………(074)
草原上的那系之歌
——原散羊及其神性寫作……………………………………(082)
從個體意象到詩人意象
——對話雷雯霈詩歌靈魂……………………………………(087)
用最少的翅膀飛翔
——雪馬先鋒詩歌印象………………………………………(096)
下 篇
禪道與靈魂的守望
——趙福治及其詩歌印象……………………………………(104)
人文風骨與現實精神
——解讀陳立紅“現實的背影”……………………………(108)
無障礙詩寫及其創作實踐
——對話《李清聯無障礙詩寫點評本》……………………(115)
近民歌體寫作與詩歌精神
——兼評徐根泰的詩…………………………………………(126)
默然的湖畔行者
——鄉土赤子周克冉…………………………………………(133)
韻律中的婉約清吟
——夢陽詩歌漫語……………………………………………(137)
木易沉香詩歌的境界之美
——讀詩集《暗香不盡春未央》……………………………(141)
低音區的遊走與疼痛
——去往朝聖的馬東旭及其詩歌……………………………(148)
尋找詩意的言說
——河南當代女性詩歌漫談…………………………………(159)
一個人的“四季沐歌”
——三讀《周英詩選》………………………………………(169)
回憶與逃離中的詩歌宣洩
——兼評平湖秋月的情詩……………………………………(175)
後記
以讀者的名義…………………………………………………(181)
“打工詩歌”在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它的理論發展雖然才短短只有幾年的時間,但還是零零星星有了些自己的創作、評價理論及標準。然而,這些理論並不成熟,甚至還處於稚嫩和年輕的階段。
其一,詩歌寫作的經驗之論。“打工詩歌”是一種帶有經驗性的詩歌創作,它憑藉的力量不是話語權(儘管它正在積極地爭取),而是自身的經驗。這也是“打工詩人”和其他詩人在材料處理上的最大差異。他們有著切身的生活經驗,所以在創作時,就可以“把最簡陋的打工生活和盤托出”(柳冬嫵語),像謝湘南的《呼吸》、張守剛的《通宵錄像》。而這種天然的經驗並不能作為他們直接的詩歌因子。因為對於現實中的事物,那只是詩人馳騁想像的出發點,詩中所寫的既不以詩人自身的經歷為限,也不一定處處與生活相符。
“打工詩歌”的寫作確實“恢復了寫作與歷史話語之間的張力,恢復了文本與來歷性經驗的直接聯繫”,甚至是與“現實之間的關係顯得非常直接”,“差不多就是一種短兵相接狀態”(柳冬嫵語),乃至是“打工詩歌”恢復了詩歌的原生態和初始性。似乎這時期的評論家也提出這種創作“崇尚的原則要求是回歸原生態的大地,從‘個人的、真實的、觸手可及的’生活細節中發現‘結結實實充滿人性氣息的詩性’”。33甚至有的評論家認為“細節是詩的血肉。細節比一般的‘抒情與思考’,更能體現一種詩性的關懷、洞察和敏感。”34但這種以日常生活中的個人生活經驗的直接體驗與表達的詩歌價值判斷,勢必要取消當代詩歌的多樣性發展,也勢必會把“打工詩歌”置於事態日誌敘說的層面。況且,細節的出現本身就是描寫與敘述的結果,而詩歌文本並不需要這種特殊的關照與恩惠。經驗只是人的生物或社會性閱歷,它必須達到一種生命的投入,心靈的對接,思想的碰撞,詩意的回味的狀態。當“打工詩歌”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越是短兵相接,則越加劇了它流於世俗的危險性。真正的詩歌個人經驗應當是“實際經驗”和“理智與想像”經驗的混合體,是直接經驗的再加工,而不是現實生活的錄照與複製。
聞一多說過:“一切的藝術應以自然為原料,而參以人工,一以修飾自然的粗率,二以參漬人性,使之更接近於吾人,然後易於把捉而契合之。”35
其二,詩歌評定的價值標準。其實,對詩歌的評定一直是詩歌批評中的一大難題。“打工詩歌”質量與價值的評價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詩歌界現行的詩歌評價標準似乎更傾向於詩歌的現代性追求,但我認為這只是第二位的。作為詩歌,“面向底層的寫作不應只是一種生存的籲求,它首先還應該是詩”。36因而,我們在對詩歌進行評價的時候,前提是看它首先是不是詩歌,然後才能斷定它是不是好詩。而什麼樣的文字才算是詩歌,從古至今,對於詩歌的定義不下於上千種,但似乎每一個詩歌評論家又都避免為它下定義。即使如此,我們的評論並不能因之而忽視與脫離詩歌及其創作的基本特徵、藝術倫理和美學原則,更不能以單一的向度去一錘定音。
目前對“打工詩歌”的評論,似乎更傾向於再現論者的巨觀價值標準,即“詩歌與社會的關係”的現實精神和倫理道德衡量。甚至可以說,這幾乎成了評價“打工詩歌”的唯一標準。雖然這種評價具有其合理性、科學性與必要性,但它絕不可以一手遮天,充當“打工詩歌”界的警察和裁判。雖然藝術性不是衡量詩歌的唯一標準,但藝術審美價值確實是衡量的首要標準。我們不能不承認“打工詩歌”近年來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它形成的對當代詩壇的萎靡之風的衝擊,以及它所帶來的生機與活力。但另一方面它的詩歌倫理、道德關懷等諸多非詩歌因素的滲入與爆炸,也使它獲得了高於“打工詩歌”本身藝術價值的聲譽。當下這種過分對“打工詩歌”道德倫理的強調與吹捧無疑也散發著炒作的氣味。
詩歌評論首先要堅持它的客觀和藝術標準以及基本的良知,關心詩歌自身的成績,加強對詩歌內容與藝術特色的關注。其次,也不能忽視其民間因素和現實精神,但是絕不能過分強調其倫理優勢和社會功能。可以說,這種巨觀價值的評定標準是文學評論通用的準則,它並不具有詩歌評論的獨特性。如果僅用此作為“打工詩歌”的衡量尺度,無疑是對詩歌的冤枉與不公,也勢必會貽害“打工詩歌”的健康和長遠發展。“詩人只有處理好生存與語言之間的關係,使二者獲得恰當的平衡,才能保證詩歌同時具有審美的快感和有效性。”37
其三,“打工詩歌”真正的代言人。在詩人、詩評家柳冬嫵看來,只有“打工詩人”才能作為“打工一族”的代言人,真正意義上的“打工詩歌”必須由“打工詩人”來完成。而“打工詩人”又是指哪些人呢?它是楊宏海先生所界定的那些人?而當下的“打工詩人”並不僅僅而且也已經完全超出了那個界定。“打工小說”並不一定必須由“打工作家”來完成,那么為什麼“打工詩歌”一定要有“打工詩人”來完成呢?事實證明著也已經證明非“打工作家”照樣可以創作出優秀的打工作品。而“打工”一詞,它的範圍和界定本來就是寬泛與模糊的。既然“打工小說”、“打工評論”能有“其他人”代言,那么“打工詩歌”也一樣,無所謂必須有“某些人”代言。“打工”作為一種題材的限定,任何具有創作能力的人,任何能夠很好把握材料和激發情感的人都可以寫。
同時,作為“打工詩人”的詩人也可以而且有必要涉足其它題材。更值得注意的是,當下所謂成名的“打工詩人”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底層和低學歷者?像北師大走出來的宋曉賢、西南財經大學畢業的許強、有著大學文憑的方舟,等等。當然我們不否定這裡有許多真正的底層詩人。即使曾經是“打工詩人”,一旦他們發達,像雜誌主編的羅德遠、柳冬嫵等活躍在詩壇上的“打工詩人”,他們現在及以後創作的詩歌是不是屬於真正的“打工詩歌”?他們是不是“打工詩歌”真正的代言人?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然而真正意義上的“打工詩歌”又是指什麼?當下活躍在文壇上的“打工詩人”有多少是真正的農民工,又有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底層打工者的認同和關注,以及他們又多大意義上能實現為底層農民工代言的可能?也即是說,如果完全寄望於“農民工詩人”或是真正意義上的“打工詩人”,代言的使命無疑是脆弱和飄渺的。在這裡,只想說明這樣一個問題,即無論出身與學歷貴賤高低,只要是能站在最基本的人性和道德立場,真心愿意關愛“打工詩歌”,寫作“打工詩歌”,對打工生活有深切感觸或是具有共鳴感的詩歌作者都可以作為“打工詩歌”的代言人。
“打工詩歌”作為走在成長與收穫路上的文學形式,它的發展與壯大是不言而喻的。但更現實的是,它的詩歌創作會漸漸地融入到主流詩歌的創作中去,成為主流詩歌的一部分,它的詩人隊伍也會不斷分化,像當初“先鋒詩歌”一樣,當它進入中心時,它的詩歌特色就會銳減,乃至褪盡。因為無論是“打工詩人”,還是“打工詩歌”它都只是一種歷史現象,一個過程,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和打工者的泛化以及社會結構的轉變,它也會日趨消融,或是被取代。
丘河的詩評集《對話與批評》,標舉原創式詩歌批評,並付諸實踐,正可看出批評家的主體性、獨立精神和自由創造。丘河的詩歌原創式批評,並不是即興式的、隨感式的點到為止,而是有其深厚的學理性和切實的有效性。他以自我生命體驗的深度和對詩歌藝術把握的精準,切進詩歌文本的底里,追尋詩歌經驗與技藝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和諧,把詩歌還原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生命體。
——苗雨時(河北廊坊師範學院教授,當代詩歌評論家)
老成持重的詩評文風,使丘河的評論在80後詩人中凸現出更趨成熟的文采;良好的古典詩論素養,使丘河的新詩評論具有較強的文脈厚度;比較準確的概括分析,使丘河的詩歌評論顯現出開闊的理論視野。丘河對“打工詩歌”現象進行了全方位的掃描關注,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評論集涉及詩人眾多,內容豐富,分析細緻深入,讀來很有啟發。
——陳立紅(詩人,評論家,中外散文詩學會主席團委員)
當下詩評家很少,好的更少。做一個好的詩人難,做一個好的詩評家更難。丘河的討論比較敏銳,也很個性,有理論功力,對當今詩壇現狀把握也好。我心目中的優秀詩評家應該是一要有大的綜合能力;二要尖銳,也就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馬新朝(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詩歌學會會長)
讀過這部厚重的評論大作,感覺丘河在智慧、激情、才氣與寬廣的閱讀視野方面都具備了自己的優勢,有著自己的挖掘力、想像力與話語權,敘述語言較為老到、大氣,而且不僅有微觀的詩歌批評,也有巨觀的長篇製作,這是很難駕馭的。
——龔奎林(文學博士,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丘河的詩歌評論無論論及什麼,都是站得高,看得廣,然後盡收眼底,用學術性的語言進行評判。即使是對個人作品的評論,也一樣是全局審視、全面把握,綜合地評說。不論在評論中鼓勵什麼、鞭笞什麼、引導什麼,抑或預言什麼,丘河都是捧著一顆忠實於中國詩歌的良心在說話的。
——李德貴(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北美中西文化交流協會理事)
丘河,1985年生,河南民權人,畢業於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學士,科爾沁作家協會會員。做過教師、記者、編輯。有詩歌、評論、小說等見於刊物,有文字入選選本,獲過小獎。曾主編《河南當代女詩人檔案(1949—2010)》(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