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縣復興鎮

射洪縣復興鎮

名稱來歷:始名“福星”,清嘉慶年間更名為“福興”。清宣統元年(1909年),置復興鎮。以後沿用此名。 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05°16′46″~105°23′1″,北緯31°2′44″~31°8′27″。地處射洪縣北部,東接太興鎮,南連金華鎮,西接潼射鎮,北鄰伏河鄉。人民政府駐人民街96號,電話區號0825,郵政編碼629214。 復興鎮俗稱“牛啃土”,距縣城37公里、距綿渝高速公路射洪段金華進出口15公里、距成德南高速公路鹽亭出口10公里,據川中名勝金華山17千米。

基本情況

幅員面積5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431畝,總人口2.7萬(其中集鎮人口0.82萬人),總戶數8252戶,21個行政村、199個合作社、一個社區,主要農副產品有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紅苕、油菜、生豬、蠶繭、禽蛋、蔬菜等。復興鎮是1992年9月由原復興、安樂、虎揚三個鄉鎮合併建立的建制鎮,該鎮位於射洪縣北端,東與鹽亭接壤,西同三台交界。

區劃變動

復興鎮在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鎮時,將原虎楊、安樂二鄉併入該鎮。該鎮位於射洪縣北端,東與鹽亭接壤,西同三台交界。除本集鎮外,還有博古、安樂兩個下屬場鎮。共有21個行政村,199個村名小組。

自然資源

射洪縣復興鎮 射洪縣復興鎮

該鎮地處川中深丘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931毫米,年均氣溫17.2℃,極端最高溫37.2℃,年均日照時數1297.6小時,無霜期285天,最多為328天,年均霧日44個,土質多為褐色粘土,以中性、微酸性為主,粘泥適中,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石英沙、膨潤土、煤和天然氣。水利上,有可蓄水300多萬立方米的大龍山庫和其他8座水庫,水面年產魚1.5萬公斤。全鎮森林覆蓋率達30%,主要用材林有柏、松、榿木、桉樹等,薪炭林有黃荊、馬桑、洋槐等,經濟林木有桑、梨、桃、李、柑桔、枇杷、油桐等,其中李樹有10多萬株。主要野生動物有野兔、錦雞、黃鸝、喜鵲等近20種。

經濟狀況

2009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5億元,工商稅收實現90.84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27元。全鎮有年產值上100萬元以上的骨幹企業6家,民營企業主要有虎揚花炮廠和三個頁岩磚廠,年產值都在1000萬元以上。

農業結構動態

射洪縣復興鎮 射洪縣復興鎮

在該鎮企業打工的300人,工資總額150萬元;外出務工6500人,主要在成都、深圳、西藏、雲南、新疆、西安等地從事建築、商貿、餐飲等行業,收入總額達1745萬元。全鎮以糧、棉、油、豬、蠶、禽、蛋、菜等為支柱產業,養殖業在結構調整中快步發展,從種源、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養殖場(大戶)予以護持,使之上規模、上檔次、增效益。全鎮有年出欄2000頭豬的大型養成殖場1個,出欄5000隻雞的養雞場2個、出欄2000隻兔的養兔場1個,有各類養殖大戶1200餘戶,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40%以上。

小城鎮建設

集鎮建城區面積達2.4平方千米,有集鎮人口8521人,日供水2400噸的自來水廠1座,35KV變電站1座。集鎮8條街道已全部硬化,2360戶居民用上了天然氣。鎮道32千米已全部黑色化,有電信支局1個,程控電話850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鎮內有縣級高中1所,鎮級中學1所,國小4所,入學率100%,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有合格的鎮衛生院3所,村甲級醫療站7個,醫療點14個。敬才能院1個,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占鎮人口10%。

人文景觀

“牛王會”是復興負有盛名的地方性節日,相傳,復興鎮在明朝成化年間興場之時,人們出於對牛的崇拜,便在金鳳山立廟祭祀,每年農曆3月18日,復興人都將舉行盛大廟會活動,以祈農耕順利,五穀豐登。1985年以來,一年一度的“牛王會”已成為商貿和民眾文化活動相結合的綜合性節日,商貿成交總額達100萬元以上。

鎮郊金鳳公園林蔭掩映,仿古建築藝術精湛,園內陳列名人字畫可供遊人觀賞。

復興中學簡介

射洪縣復興鎮 射洪縣復興鎮

復興中學校地處射洪北部邊陲,位於我鎮玉貞村,創建於1958年,當年開辦國中,1970年改辦完中,2003年合併復興鎮中。生源來自於復興片區(復興、復河、太興、潼射)四個鄉鎮和金華、金家以及鹽亭、三台部分地區。學校是四川省中學“創新知識和技能教育”的實驗學校;四川省“衛生先進單位”。遂寧市“模範學校”,射洪縣“文明單位”、“教育質量先進集體”、“愛生先進學校”、“綜合治理模範單位”、“後勤財務工作先進集體”、“安全文明衛生校園”等榮譽稱號。從1994年至2018年,多次被教育局評為“高考先進集體”。科學落實的管理,樸實嚴謹的治學,純正活躍的校風,贏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學校現有教工168人,在校學生人數1920人。學校占地近80畝。教學樓用地9000餘平方米,學生公寓近8000平方米,師生食堂2300餘平方米。圖書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及音、體、美專用場地、健身房、理、化、生實驗室等現代化教育設施一應俱全,學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校內所有道路全部實現水泥硬化,綠化覆蓋率達100%。

“牛啃土”得名的傳說

在射洪北部距金華鎮三十華里處,在群山環抱的埡坪上,有一座金鳳山,是射洪、鹽亭的交通要道。山腰有一小鎮原名牛啃土,後名福星場。因當地詹、左二姓稱霸一方,爭奪市利,魚肉百姓,場遂塌,分為東西兩地趕集,東在棗兒埡,西在楠木埡。後二姓勢衰,原有市場恢復,更名為復興鎮。

"牛啃土"之得名於何時何因呢

傳說馬家溝開井汲滷製鹽最早(不知始於何時),後因明末張獻忠、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連年戰爭,官兵屠殺百姓,以致人煙稀少,人民生活困苦異常,長期處於自然經濟狀態,無市場交易,人民以物易物交換生活所需。三台、射洪、鹽亭毗連地方的人民,常常把柴草、主副食品運往馬家溝灶區換取食鹽,返家時,因路途勞頓,要登數百米的陡坡,才能在到金鳳山啞口的灣角店憩息(當時只此一店),置鹽袋於店旁,時間既久,鹽水鹽粒浸漬土中,村中牧童牽牛來此玩耍,牛聞嘗鹽味,則在地面石上啃舐,時人以為神異。後人口漸繁,興立市場,就以牛啃土來命名。自清代以至民國,牛啃土西連射洪舊縣城,東抵鹽亭,北界三台,南與縣屬之太興、太平、天仙各場鎮相鄰方圓數十里。復興境內,有一可畜水440萬方的大龍山水庫,可灌田萬餘畝,庫水充足,終年不涸竭。每當春秋佳日,庫水泛漲,天曙之際,登高眺望,但見雄偉堤壩屹立大龍山下,港汊縱橫羅列,二、三小鳥峙立水中,島上草木蔥蘢,雀鳥飛鳴其間,霎時日出,雲海翻騰,煙波浩渺、鳧鷗飛翔,宛若置身蓬萊仙境,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具有潛在的旅遊開發價值,"牛啃土"也因之而更為出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