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封巒寺遺址位於河北省沙河市冊井鄉白莊村西的大安山腳下,其所在的大安山,在縣誌上也稱作太安山。據清《沙河縣誌》記載:太安山,去縣九十里,在佛堂山之西,舊名大安,於宋時封今名,其山由東北迤西復環繞而東南,宛如半規,中有封巒寺並三泉及槐碑古蹟。
據考證,封巒寺建於宋初康定二年,至今約有千年歷史。《京畿金石考》記載:邢州大安山封巒寺碑,石介撰,釋紹珍正書,康定二年立。康定為宋仁宗的年號之一,康定二年為公元1041年。現存宋代古碑上也有“大宋邢州沙河縣大安山封巒寺”等字樣。明清時期封巒寺曾多次重修、增修。現存有古碑十幾通、古蓮池、大殿遺址、對角三孔橋、八步三眼井、兩槐夾一碑、塔林、僧綱墳等遺蹟。古碑中最早的刻於宋代,保存基本完好。
封巒寺遺址在2008年被邢台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傳說
在與封巒寺有關的傳說中,宋代曹皇后到封巒寺修佛殿及降香的傳說最為著名。曹皇后(1016―1079)為宋仁宗的皇后之一,真定府靈壽縣人,為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母儀天下、英明果斷、善於輔政而絕不干政的好皇后。《宋史‧慈聖光獻曹皇后傳》謂其“性慈儉,重稼穡,常于禁苑種穀、親蠶”。
傳說曹皇后曾經前往封巒寺介修殿降香,在經過沙河縣御路村的時候,路邊荊棘上的刺鉤掛住了曹皇后的裙子,曹皇后曾親自用手掰直刺鉤,自此以後,這一帶荊棘上彎彎的刺鉤就都變成了向上的直刺。彎鉤變直刺的傳說或許不足為憑,但曹皇后親往封巒寺修殿降香的故事卻在當地流傳甚久。
至於曹皇后為什麼會到封巒寺降香修殿,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傳說。據有關碑刻記載,封巒寺第一任主持名叫宋仁,出身高貴,與皇族王室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根據民間傳說,封巒寺的第一任主持其實真名叫曹仁,乃是曹皇后之兄,宋仁為其化名。曹皇后因想念其兄,託詞夢見有護國真神在大安山,請旨降香,獲皇帝批准,千里迢迢來到沙河,與兄團聚以敘親情。曾有老者談及封巒寺曾有一通古碑,碑上有藏頭詩,揭示了宋碑中所說宋仁乃是曹仁的化名。
詩文吟詠
宋康定二年,當時的文學家石介曾為封巒寺碑撰寫碑文,稱大安山“儲天地之英,聚毛實之秀”,“舒夕霧而吸朝霞,軼浮雲而倒清洌”。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市)人,曾讀書於徂徠山,世稱徂徠先生。石介、孫復、胡瑗共同提倡“仁義禮樂為學”,並稱宋初三先生。但石介是奉儒家為正統而反對佛教、道教的,其為封巒寺撰寫碑文的原因尚待進一步考證。
明末清初畿南三才子申涵光(申鳧盟)、殷岳(殷伯岩)、張蓋(張覆輿)等人經常到沙河縣西部的廣陽山、漆泉寺、封巒寺等地遊覽,並賦詩唱和。有一次,申涵光約殷岳一同前往封巒寺避暑,因殷岳在外地遲遲不歸,而申涵光又不願意一個人去。這一次申涵光雖然沒有去封巒寺,但卻留下了一首詩,詩題為《與殷伯岩約今夏至西山封巒寺避暑伯岩久客寧夏予難獨往怨而作詩》,詩曰:天氣已炎熱,山行事又無;非緣千里遠,其奈一人孤;絕�看橫黛,陰泉想噴珠;寄言塞上客,竹杖待同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