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鱗多孔菌

寬鱗多孔菌

寬鱗多孔菌,拉丁名為Polyporus squamosus,屬多孔菌科一種,是木棲腐生的中型菇類,可食用。它廣泛分布,在北美,澳洲,亞洲和歐洲均有發現,生活在硬木樹種林中。該蘑菇通常生長在枯死的樹樁或枝幹上,子實體直徑為8–30厘米,厚度可達10厘米。顏色為黃色至棕色,上面有格狀紋路。背面為典型的多孔菌屬特點,由緊密排列的管子組成,管子長度為1至12毫米長。柄粗而且短,長度可達5厘米。

基本信息

菌類簡介

寬鱗多孔菌寬鱗多孔菌
中文學名:寬鱗多孔菌

拉丁學名:Polyporussquamosus

定名人:(Huds.:Fr.)Fr.

參考文獻:Syst.Mycol.1:343,1821;
Gilbertson&Ryvar-den,NorthAm.Polyp.2:665,Fig.340,1987.

命名:該物種於1778年由英國生物學家首次描述,當時命名為Boletus squamosus。現名則由瑞典生物學家伊利阿斯·馬格努斯·弗里斯於1821年在《真菌分類系統》(Systema Mycologicum)中提出。

生態特徵

擔子果一年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肉質。菌蓋單生,群生或呈覆瓦狀,初期呈圓形,後來呈腎形或扇形,5.5-26×4-20cm,厚1.5-3cm,扁平或靠近基部有些下凹,表面新鮮時粘,乳黃色或赭黃色,乾後變褐色或黃褐色,被有同心排列的粘著的暗褐色或褐紅色鱗片;邊緣薄,完整,有些波浪狀並內卷。菌肉新鮮時淡白色,軟,乾時呈污黃白色,輕而脆,厚達1-2.5cm。菌管沿柄下延,白色,乾時黃褐色至暗褐色,長3-4mm。孔面與菌管同色;管口長圓形,輻射狀排列,長2.5-3mm,寬約2mm,管壁完整或齒裂。菌柄側生,偶爾近中生,長2-6cm,粗1.5-6cm,頂端通常被網紋,基部黑褐色至黑色,被絨毛。
菌絲系統二體型;生殖菌絲透明,薄壁,具鎖狀聯合,直徑3.5-6.9μm;骨架一纏繞菌絲無色,厚壁,樹狀分枝,骨架乾直徑3.5-4μm,未端形成鞭毛狀纏繞菌絲,直徑1.5-2μm。
擔孢子圓柱形,透明、平滑,10.4-15×4-5.2μm。

生態習性

常生於柳、楊、榆、槐、洋槐及其他闊葉樹上。幼時可食。嚴重的木材白色腐朽。通常在春季生長,偶爾也在秋季,很少在其他季節。經常成片生長,區域可達50厘米。它在林地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分解木材,通常為榆樹,但很少寄生在活的樹上。其他的樹主要包括梣樹山毛櫸、歐洲七葉樹、楓樹、懸鈴木、楊樹和柳樹。

分布地區

該蘑菇分布廣泛,美國落基山脈東部、歐洲大部分地區、澳大利亞以及亞洲均有發現。

討論

本種的特點是擔子果粗壯,菌蓋表面有大鱗片,管口輻射狀排列。一般生於活的闊葉樹傷口處或枯死的木材上。容易與其相似種區分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