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詞語]

寫詩[詞語]
寫詩[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寫詩也稱作詩,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習慣於將寫詩稱謂為作詩,以區別於一般的寫文章·從古自今,文人在作詩時,一般習慣於邊吟唱邊作詩,作代表的是一種狀態,一種動作,一種陶醉於詩文意境中的感情抒發。

基本信息

寫詩的方法

1.明喻法。(多用在事物上)

2.暗喻法。

3.排比法。

4.閱兵法(表現事物層次)

5.擬人法。

6.假設法。

7.誇張法。

8.對比法。

9.疑問法。(或反問)

10.故事法。

古體詩近體詩

古體詩

古體詩是古代漢族詩歌體裁。一般又叫古風,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

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

格律

格律,指一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中國古代近體詩

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歐化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

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韻、平仄、對仗、字數。

用韻

韻書 :切韻、廣韻、平水韻、詩韻新編、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

平仄

平仄,是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

“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對仗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

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

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

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

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

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

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此外還講有鄰對、寬對、流水對、扇面對。

字數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

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

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押韻

押韻,又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

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

所謂 押韻(也叫壓韻、叶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 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古體詩押韻較為寬鬆,可以換韻,可以押鄰韻。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

《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格律分類

五言絕句格律

有四種常見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加括弧表示可平可仄;黑體字為韻腳)

五言律詩格律

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五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第一種格式:首句入韻仄起式

(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對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第二種格式:首句不入韻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對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第三種格式:首句入韻平起式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對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第四種格式:首句不入韻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對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七言絕句格律

首句平起入韻式

(平) 平 (仄) 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韻式

(仄)仄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律詩格律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當中不換韻。

七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第一種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對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第二種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為第一種格式後半首的重疊。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對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第三種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對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第四種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為第三種格式後半首的重疊。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對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六言絕句格律

六絕,要求每句字數相等,平仄相對,一詩四句,偶句入韻,一韻到底

主要使用以下三個句式進行組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一聯慣用對仗,可不對,有時兩聯全用對仗。

《一》絕句押平聲韻

《A》六言絕句仄起首句不押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對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B》六言絕句仄起首句押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C》六言絕句平起首句不押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對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D》六言絕句平起首句押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絕句押仄聲韻

《A》六言絕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B》六言絕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六言律詩格律

六律,要求每句字數相等,平仄相對,一詩八句,偶句入韻,一詩八句,中兩聯對仗。

《A》六言律詩平起首句押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對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B》六言律詩仄起首句押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對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A》六言律詩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B》六言律詩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

第五字其平仄不得拗救,這一點和七言(絕律)不同.

注意

寫詩需要積累,無法速成,下面把寫詩最重要的聲韻因素介紹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

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 ,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

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國語來說,共有四

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

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國語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

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

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

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國語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

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

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

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

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

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

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

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

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開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

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

“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

“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

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面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

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

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

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

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

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

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

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

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

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

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

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

人),那么,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

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

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

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裡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

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國語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么入聲字在你的方

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

聲字既然在國語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

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

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

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

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 -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

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