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是太平天國革命期間,發生在貴州省三穗縣寨頭苗族反抗清軍鎮壓的戰役。在重重鎮壓下,農民起義堅守長達十三年。苗寨寨頭也因此而得名——“千里苗疆門戶”。
歷史背景
貴州在1854年至1874年二十年的時間裡,在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下,先後爆發了多次各民族農民大起義。由於這些起義發生在清朝鹹(豐)同(治)年間,歷史上也稱鹹同貴州各民族農民起義?《貴州近代史》第38頁 。然而居住在貴州省三穗縣“千里苗疆門戶、千戶苗寨”的寨頭苗族人民也受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以當地人萬官保牛(史稱甘保玉)為首領積極投入了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族農民起義之中。
相關人物
萬官保牛(1826—1868),出生於貧苦的苗族農民家庭,儘管家庭貧苦,但從小愛好習武學藝,故而學得一手好的武藝。亦因其性格豪爽,同時又愛打抱不平,因而在方圓幾十里內的寨鄰小有名氣……當時官府便委任他為寨頭的“捕快”小小官職。(《三穗縣誌》)。自他擔任“捕快”這一職務之後,為當時寨頭的社會穩定履行職責,保一方平安,被當地稱為“嘎雷溜”,意即地方大官員。
戰鬥經過
鹹豐五年(1855)四月三十日,苗族農民在台拱(今台江)張秀眉、九大白、李洪基等的領導下,在台拱螞蟻寨(今台江縣台盤村平水寨)高舉義旗,“千里苗疆,莫不回響”,聲勢浩大,奪地攻城所向披靡。張秀眉為了擴大隊伍,壯大力量,張秀眉及其將領包大肚、九大白、李洪基等人親自到寨頭與萬官保牛聯繫。
張秀眉委任萬官保牛為大將,負責鎮守苗疆東大門寨頭,並作明確分工:張秀眉駐台拱、九大白駐鎮遠、李洪基駐古州(今榕江)、金乾乾駐凱里,一切聽從張秀眉的指揮。
鹹豐六年(1856)八月下旬,苗族義軍在張秀眉的領導下,攻下黔東南的門戶鎮遠(《三穗縣誌》),然後義軍分兩路展開。東路攻柳霽,占天柱,出邛水,經青溪、思州、玉屏直抵湖南的晃州、會同、靖州。西路萬官保牛率部跟隨張秀眉東進湖南,在會同白馬溪、沙灘一帶殲滅湘軍3000餘人,氣勢大振。(《三穗文史資料》第二輯)攻打湖南會同之後,震動了清廷,於同治四年(1865)春,清廷任命兆琛為統帥,李元度,周洪印為副統帥,率湘軍20000餘人入黔。兆琛率軍踞玉屏、青溪。這時,官保牛率2000餘人將邛水城(今三穗縣城)包圍,兆琛得知邛水城被萬官保牛部所包圍,十分恐懼,而且他認為寨頭“尤為逆苗之堅巢深窟,危如劍閣,險以陰平”。(《鹹同軍事》)喲於是即令周洪印於七月四日星夜從天柱移師瓦寨、長吉,與邛水城掎角之勢,之後轉入攻打寨頭。
同治四年(1865)七月上旬,兆琛率大軍攻打寨頭前哨陣地——青洞橋頭。為了保衛寨頭,萬官保牛便在青洞橋頭、寨里、頗洞一帶布防。當時,官保牛在寨頭召集四方苗軍頭領會議,號召苗民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應者不計其數。
在第一道防線的橋頭、寨里兩屯深挖戰壕,支架木棚,壘砌磚石,然後在屯外插上竹籤,“據險扼守”。七月中旬,苗軍10000餘人與兆琛兵部在橋頭、寨里激戰三日,苗軍英勇善戰,大獲全勝,史稱橋頭大戰。在這次戰鬥中,苗軍頭領絞巴那雖然光榮犧牲,陣亡將士近300人,但卻重創了敵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苗軍打死了湘軍參將廖得勝、周仕能、任鎮西、鄒逢源等,參將孫繼發、唐寅清等也身受重傷,損失極為慘重,結果兆琛率兵潰敗退縮邛水城內。
橋頭大戰之後,兆琛嘗到了苗軍的厲害,於是據城施計出擊。不幾日,又出兵攻打橋頭,只因苗軍防守嚴密,攻而不破……兆琛攻了數月,不但沒有進展,反而損兵折將,只好龜縮在邛水城內,長期不敢出城……同治六年(1867),清廷以兆琛“久攻寨頭不克,實屬有負委任”之罪,將其革職查辦,(《平黔記略》)載:“兆琛諱敗為勝,營官見賊不戰”,另派席寶田“統領援黔軍務”。
席寶田進入貴州後,他吸取兆琛的深刻教訓,變換了戰略戰術,尤其是採用了“雕剿法”這一毒辣手段,他告訴部下說:“往日官兵敗則去,今日則深入尋找,此痴軍也,汝曹謹備之。”(《貴州近代史》第53頁)。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十五日,率大軍從邛水城(今八弓鎮)猛攻寨頭。
自兆琛橋頭大戰潰敗退往邛水城後,官保牛從青洞至寨頭,沿途層層設防線,步步為營。青洞橋頭第一道防線是席寶田首攻的陣地,10000餘人的苗軍自然在這裡作了嚴嚴實實的防守。席寶田攻了數日沒有進展,只好退縮城中聚議,設法攻破。不幾日,席寶田又率湘軍眾部突擊,先用火炮轟擊,然後兵隨炮尾步步猛攻,而且使用都是洋槍、洋炮。武器儘管如此懸殊,苗軍憑著保衛寨頭的那股堅忍不拔的勇氣,還是英勇不屈,與之激戰,堅守陣地,給席寶田進攻增加了難度,結果席寶田整整攻了十天才把橋頭攻破,寨頭保衛戰的第一道防線失陷了。青洞橋頭前哨陣地被攻破後,苗軍立即退縮台網(今台烈)安營紮寨堅守。在台烈安營紮寨堅守的同時,萬官保牛又令部下在釘耙塘挖壕築牆,安營設卡,作了充分的準備。青洞橋頭前哨被湘軍攻破之後,這對苗軍的防守帶來了極大不利,為了保衛苗疆東大門寨頭,萬官保牛便即令部下頭人到劍河、台江、施秉等地四十八寨求救增援,老謀深算的席寶田便施展了“奇兵合擊”的戰法戰術,將四十八寨援兵切斷。情況十分危急,萬官保牛隻好率部撤出台烈,退守釘耙塘,台烈扼守之戰又失敗了。
釘耙塘位於邛水城(今縣城)的西南部,距縣城17公里;居寨頭北面,距寨頭4華里,中間有一條小溪,小溪上邊為水塘(今是水田),兩邊是彎彎曲曲的山樑,犬牙交錯,形如釘耙,故得名釘耙塘。因地勢險要,官保牛就將此地作為寨頭保衛戰的最後一道防線。萬官保牛部從台烈撤出之後,便在早已準備的防線釘耙塘與湘軍對陣。山樑上那一米多深的壕溝和那築成的土牆,顯得陣地非常堅固,席寶田率部的湘軍面對這堅固的戰壕也有幾分懼怕。如何攻破呢﹖席寶田的戰術是先用火炮猛攻,後用步卒猛撲,與第一、二防線的打法相似,萬官保牛與席寶田交鋒兩次,自然也有所悟。苗軍憑著這有利的地形,也用炮來還擊,並從山頭朝山下放滾木及石頭,使得在山腳下的湘軍舉步維艱,不能跨越釘耙塘半步。
席寶田用硬攻不行,便改變戰術。“席寶田挑選部分勇士抄小路攻占附近馬鞍屯和螺絲屯,又派湘軍參將蘇元春繞道從鎮遠酌松柏洞攻占報京和猴子屯(今三穗縣與劍河交界處),切斷台拱、劍河等地的援兵,再加上又收買苗軍頭人萬貓勾作嚮導,另派500多名火箭手跟隨楊昌魁從寨頭屋脊進入,居高臨下,集中火箭射燒寨子房屋,致使寨頭寨內多處起火”(《三穗文史資料》第二輯),席寶田見時機成熟,於是才率眾部從正面發起強攻。這時,萬官保牛率部的苗軍陣腳有了慌亂,……萬官保牛不得不率餘部將士突圍。當他們行至寨頭上壩河邊的龔涼革(地名)時,便遭到湘軍的伏擊,萬官保牛的腿部中彈重傷,可他仍然裹創殺敵,於同治七年(1868)四月二十七日壯烈犧牲,寨頭終於被湘軍攻陷了。
歷史意義
從此,在“千里苗疆門戶寨頭”鎮守時間長達十三年(1855—1868)之久和三年(1865—1868)苗疆東大門的“寨頭保衛戰”宣告結束。與此同時,寨頭也因此而得名——“千里苗疆門戶”(《鹹同軍事略》)中記敘:“寨頭者,苗疆之門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