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天童禪寺

寧波天童禪寺自義興祖師開山以來,經歷代相承,終於成為巍巍卓立。雄尊秀蔚,千楹萬礎,規模宏大的禪宗十方叢林。天童禪寺現存的規模,基本上保持明季的格局。整個建築群體布局嚴謹,結構精緻,主次分明,疏密得體。

天童禪寺自義興祖師開山以來,經歷代相承,終於成為巍巍卓立。雄尊秀蔚,千楹萬礎,規模宏大的禪宗十方叢林。全寺占地面積7.6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88萬餘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寮、居30餘個計999間。寺院座落在層巒疊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鎮群峰”,東、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擁。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東峰、中峰、乳峰;右靠缽盂峰,圓秀突起,狀如覆缽,聿旗峰,陡驚峻險,似旌展揚。唯獨南面天闊山遠,一條鬱鬱蔥蔥萬松大道恭迎賓客朝山進香。
天童禪寺現存的規模,基本上保持明季的格局。整個建築群體布局嚴謹,結構精緻,主次分明,疏密得體。雄偉高大的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羅漢堂等主體殿堂,依次座落在倚山勢而建的廣闊台基上,一殿高於一殿逐級高升,氣勢磅礴。各殿堂均按我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重檐疊閣,畫棟雕梁,莊嚴而古樸,成為古剎的“中軸線”。東西兩旁有新新堂、伽藍殿、雲水堂、自得齊、立雪軒和客堂、祖師殿、應供堂、靜觀堂、面壁居等十幾個僧房客寮對稱分布。與主體殿堂互相呼應,互為襯托。另外按照地形還建有鐘樓、東西禪堂、戒堂、如意寮、御書樓、庫房、先覺堂、長庚堂、東桂堂、方丈殿等建築十餘處,綴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建築群體。所有殿堂樓閣均以長廊連線,只有一進入寺門,晴天不曬太陽,雨天不走濕路,便可到達寺內任何一處,可見建造者的獨具匠心。
天王殿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由住持圓瑛法師主持重建,於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落成,寬7間32米,深6間24米,高18米。殿內左右兩旁公列四大天王,高達7.4米,神態威嚴。中間設暖閣,正面為歡天喜地的彌勒佛,兩邊有一對柱聯曰:“深具慈忍力天肚能容容天下難容諸事,廣結歡喜緣滿腮含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由新加坡信士徐瑞福、信女陳影影敬助,明晹法師手書。背面為護法神笑馱。天王殿門前石柱鐫刻一副楹聯,上聯為:“溯晉代開山歷唐宋年元明清太白法燈輝海外”,下聯為“從佛門稽古漢滿蒙回天童僧史耀人間”,由圓瑛法師撰聯並書,言簡意賅道出了天童禪寺的歷史和在佛教界的地位。
佛殿和方丈殿系明代所建。佛殿是密雲禪師於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重建而成。高20米、廣7間36米、深6間27米。殿內正中代三世佛,即草中為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佛高達13.5米。大殿兩旁分列十八羅漢,姿態各殊。殿正中懸掛“慈雲密布”匾額是雍正皇帝御筆,殿內數對楹聯分別由香港信士聞儒根、信女周開福、旅日華僑鄭通義及香港三寶弟子周惠英等敬獻。
方丈殿(又名大鑒堂),供方丈座和設大型佛事壇場之用。東為先覺堂,凡是寺創建以來的開堂演法者皆鹹設牌位於此;西為小方丈(又名寶積樓),為方丈住所。
法堂為講經說法場所,高17米、寬9間37米、深6間20米。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翻建成樓,樓上為藏經樓,珍藏經書,還供奉清順治皇帝賜鎏金藥師銅像。藏經樓和法堂兩匾額由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手書。
禪堂為禪宗義林主要殿堂之一。天童禪寺有東西兩禪堂,東禪堂現闢為藏品陳列室,陳列佛教文物及國外佛教徒所贈禮品,供廣大遊客、香客參觀。西禪堂為全寺僧人參禪修持場所,寬7間27.7米、深5間16.3米,中供佛大弟子陳如尊者,兩頭設廣單,其規模廣大在當今禪寺中少有。每年冬天,全寺僧眾在此舉行禪七法會,尅期取悟。“太白峰前選佛場,紅燈點雪事非常。聖凡轉換無他術,只歇心頭一念狂”(圓瑛法師《結冬起禪七》詩)。
羅漢堂總計十九間,內有十八羅漢石刻像,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書像出自竹禪和尚之手,摹五代前蜀書家、詩僧貫休《十六羅漢圖》,刻成於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