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為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彰顯寧德文藝魅力、推動海西和環三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百科名片

寧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文聯簡介

大型電視音樂片《山海的交響——閩東抒懷》是由中央電視台、福建電視台、福建省文聯、中共寧德地委聯合錄製的,由寧德文聯和福建省音協承辦具體事務。該片分別於1990年12月和1991年2月在福建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首映。

1990年1月,寧德文聯與省音協共同召開創作會議,邀請文藝家觀看介紹閩東的電視錄相,提供區情特點和創作線索。經討論逐漸形成電視片總體構想:“旨在通過優美而有特色的歌曲演唱,藝術反映閩東的山海風光,建設風貌和風土人情,尤其是要突出反映閩東人的風格。即改革開放的博大胸懷和滴水穿石的堅韌意志。

1990年年初,由省音協組織的我省著名作曲家章紹同、朱光、郭祖榮、史宗毅、於坤和作詞家陳侶白、林澍、王嘉楨一行來到寧德,與當地的詞、曲作家陳孔屏、湯養宗、薛宗碧、李晨、丁獻芝等組成“山海的交響”聯合創作組,深入蕉城區、霞浦、福鼎、福安、周寧等縣市,上高山下海島、進老區走畲村,向工人、農民、幹部和老紅軍、老同志了解情況,與當地文藝工作者促膝談心,積累了豐富素材,激發了創作靈感,途中即創作出歌詞21首。作詞家林澍寫了《多彩的山海》作為《山海的交響》主題歌,應邀專程前來的著名作曲家陸在易(上海樂團藝術指導)當場表示,願為此歌譜曲。《閩東報》和《閩東鄉訊》用專版選載歌詞,受到民眾普遍歡迎。《福建日報》也選登了一些歌詞,時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聯主席許懷中發表署名文章推薦,對大家鼓舞很大。

經過3個月的反覆修改與選擇,在近40首歌詞和20首作曲中,選定12首詞曲,由專人送往北京請名家演唱和錄製。青年作曲家吳少雄進行配器,中國電影樂團伴奏,中央廣播電視藝術團合唱團伴唱,這些都由省音協作了周密安排。主題曲由青年歌手張也演唱,效果十分好。《山也記得,水也記得——獻給閩東老區的歌》,請董文華演唱。抒發閩東人民通過改革開放改變命運之心聲的《鄉訴》,由范琳琳演唱。吟頌開發潛力無限的深水海灣三都澳的《三都澳暢想》,由李靜嫻演唱。描寫畲族人民生活的《畲家妹子》,由孫麗英演唱。反映閩東悠久歷史和民俗文化的《多情赤岸橋》和《無言的愛——太姥山夫妻岩》,分別由宋立民和朱虹演唱。彭麗媛同志一人就唱了兩首:一首是歌唱閩東海洋資源的《藍色牧場》,一首是歌唱閩東水電資源的《星光搖籃》,並且一分錢也不肯收。我們還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著名播音員虹雲和付成勵朗誦歌詞並錄製成錄音帶。

1990年八九月份,省電視台史宗毅、許松青等在寧德地區曾力、吳霏、黃秀拱、宋春暉等陪同和協助下,花一個月時間,先後深入閩東九縣市及地直有關單位,日夜兼程,行程近萬里,拍攝數百個影區及素材25盒,精心進行四度創作。10、11月份,後期加工製作順利完成。與此同時,由寧德地區文聯和省音協聯合編印的歌曲集《山海的交響——閩東抒懷》出版。1990年12月24日,在省電視台演播廳舉行隆重的首映式。時任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何少川看後說:“這部電視音樂片,融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詞、曲、演唱、畫面都不錯,是文藝界一次成功的合作和實踐”。隨後省電視台在黃金時間多次重播。省電視台在“歌海明珠”節目中,連續用6周時間,反覆播放《山海的交響》中的12首歌曲。《福建日報》、《福建廣播電視報》、《福建僑報》、《福建畫報》、省電視台、省電台、省委宣傳部、《福建外宣通訊》、《宣傳半月刊》、《福建文聯簡訊》及全國著名的音樂刊物《音樂創作》、《上海歌聲》等都先後報導此訊息或刊載歌曲。1991年6月《山海的交響》榮獲全國電視文藝最高獎“星光獎”,《福建日報》在頭版報導中稱,“以一個地區為主組織這種活動並獲全國電視文藝最高獎,在全省還是第一次”。著名作家冰心看完《山海的交響》後,寄來熱情洋溢的題詞:“頌讚家鄉海山的歌聲是最壯美的”。該片榮獲福建省第四屆電視文藝一等獎,並榮獲全國電視文藝最高獎“星光獎”。尤其難得的是,《山海的交響》中播放的許多歌曲,在全省“主力軍心聲”演唱活動、“學校音樂周”活動、福建人民廣播電台“八閩新曲”及各地各種文化節中廣泛傳唱,深受民眾歡迎。十幾年後,寧德的廣大民眾還記得這些歌曲,認為它們貼近生活,立意高遠。確是雅俗共賞的精品。

品牌文化

打造馳名全國的“閩東詩群”文化品牌。

“閩東詩群”作為寧德著名的文化品牌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享有較高的知名度。這是一個由幾十人組成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湧現出來、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學方陣,代表詩人有:湯養宗、葉玉琳、伊路、謝宜興、劉偉雄、宋瑜、遊刃、哈雷、杜星、還非、石城等。這些詩人中,既有生於斯、長於斯的閩東人;也有生長在閩東、發展在外地的閩東人;還有生活工作在閩東的外地人。閩東美麗的山水、獨特的民風民情,以及先賢留下的文化操行,成為他們詩歌中共同的情感背景和文化密碼。他們以個體詩歌寫作為始端,又以一種群體方式把閩東的詩歌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他們秉承先賢們留下的文化操行,以敏銳目光、獨特視角、前瞻姿態,滿腔熱情,推動了閩東文學在新時代的發展,並留下了值得研究的一份獨特文化資源,使詩歌寫作在閩東形成了一個強大且新人輩出的群體合力。

舉辦 “閩東詩群作品研討會”

2004年10月30日,寧德市文聯、寧德市文化與出版局等聯合福建省文聯、福建省作協共同舉辦了“閩東詩群作品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詩人、專家學者雲集寧德,共同探討閩東詩群的創作得失,為閩東詩群的繁榮發展把脈診斷,獻計獻策。專程前來參加研討會的有謝冕、王光明、林莽、陳仲義等全國著名詩歌評論家、詩人和知名詩刊負責人,還有來自省、市的各級領導和省、市文藝界代表近百人。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閩東詩群的創作歷程和成就,概括出了很多值得堅持和發揚的經驗。著名文學評論家謝冕、著名詩歌評論家王光明、《詩刊》編輯部主任林莽、著名詩歌評論家陳仲義以及本土評論家邱景華等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閩東詩群進行了評點和分析。福建省文聯副主席、音樂家章紹同,福建省文聯副主席、作家楊少衡,“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作家盧新華,福州大學人文社科學院院長、教授林怡等人也從音樂、文學、社科等不同的角度讀解閩東詩群的作品作了精闢的發言。

全國各地的文藝報刊和省市文藝主管部門對研討會給予高度的關注,並給閩東詩群傾注了無限關愛之情。《詩刊》、《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文藝報》、《文學報》、《星星詩刊》、《詩歌月刊》、《詩選刊》、《揚子江詩刊》、《福建文學》、《福建日報》等報刊,用顯著版面刊登閩東詩群的作品、推介文章和評論,為閩東詩群進一步走出閩東、走出福建、走向全國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台。

舉辦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閩東詩群作品朗誦會

2008年12月18日,寧德市文聯聯合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市文化與出版局舉辦“中國移動之夜——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閩東詩群作品朗誦會”。

朗誦會以反映閩東時代精神、社會面貌、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為題材,以詩歌朗誦為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個體與群體),穿插能夠烘托詩歌氣氛的各類藝術形式(比如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等),採用LED等現代科技手段製作舞台背景畫面,打造詩情畫意的“環三”。《閩東日報》、《寧德晚報》、寧德電視台、寧德廣播電台、寧德網等寧德主流媒體對朗誦會進行了全程報導。這次朗誦會作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為宣傳寧德,普及詩歌鑑賞和擴大詩歌影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也對閩東詩群這一文化品牌進行了宣傳。

幫助家鄉人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2006年8月10日,超強颱風“桑美”正面襲擊我國東南沿海,給我市帶來極為嚴重的災情,造成慘重損失。災情牽動著全市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的心。9月23至26日,由寧德市委、市政府、省文聯等部門聯合在上海舉辦“情系寧德——福建書畫名家賑災作品(上海)展覽”,市文聯具體承辦此項活動,組織徵集了200多位書畫名家的300餘件作品參加展覽及義賣活動,募集資金237萬元,用於幫助災區民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8月19日,寧德市文聯、福鼎市文聯聯合舉辦為“桑美”災區募捐書畫義畫活動,募集資金近5萬元,並於8月20日、8月25日分別給重災區福鼎市沙埕鎮岙腰村、流江村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 12月13日至14日,寧德市文聯、福鼎市文聯組織作家採風團一行10餘人,再次深入福鼎市“桑美”颱風災後重建點,開展文學採風活動。

豐富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8年1月,寧德市文聯和福鼎市文聯聯合組織“百幅書畫作品進農家”活動。這次活動共徵集閩東書畫名家作品116幅,經裝裱後製成鏡框,贈送給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福鼎市峽門鄉柏洋村。據了解,這樣大規模的藝術精品進農家活動,在全省乃至全國尚屬首次,省文化廳廳長、省文聯副主席宋閩旺在贈送儀式上充分肯定這次活動,說“這是一次創新”。

2007年四月,北影中藝影像學校攝影俱樂部一行在活動部主任史雲星老師帶領下,前來霞浦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創作活動,經雙方協商,決定在霞浦設立中藝影像學校影友接待站,並予授牌。2009年10月25日,美國攝影學會在中國的第一個創作基地在霞浦落地,美國攝影學會副會長Henry 先生向寧德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霞浦籍著名攝影家鄭德雄先生授予了“美國攝影學會—中國.霞浦創作基地”的牌匾,參加授牌儀式的還有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張宇先生、美國攝影學會亞太區主席Thomas Lang先生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印度、台灣等國家、地區的數十名攝影界人士。

關注畲族,打造閩東又一獨特的文化名片

畲族是閩東的驕傲。有著18萬畲族人口的寧德,是全國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歷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畲族人民創造並留下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畲族歌言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對歌形式多樣;畲族服飾多姿多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較深的文化內涵;畲族舞蹈內容豐富,別具一格;畲族的歌謠、故事、音樂、舞蹈、武術等民間民間藝術具有很高的表演性和濃厚的神秘性,被列入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獨特的畲族文化,為藝術家們的創作提供了天然的富礦和源泉。

舉辦畲族風情攝影展

2005年4月24日,寧德市攝影家協會與寧德市文化與出版局等,聯合主辦了首屆“東僑杯”寧德市畲族風情攝影大賽。2009年11月寧德市攝影家協會聯合市文化與出版局等單位攜手主辦“白水洋杯”《寧德好風光》全國攝影藝術展。攝影作品以新視角、新感受展示寧德市九縣(市、區)的建設風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畲族民俗風情,對閩東畲族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介和宣傳作用。

深入畲鄉採風,編排大型畲族歌舞

2009年11月,作為第四屆福建藝術節音樂舞蹈展演,一台由寧德市舞蹈家協會雷高平、雷勝輝編導、創作的大型畲族歌舞——《鳳凰到此》在福州芳華劇場上演,這是福建藝術節唯一一場少數民族文藝專場演出,整場演出巧妙地穿插了畲族民間巫舞“奶娘催罡”,原生態畲歌“高皇歌”,畲族織錦、梳妝、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把這些原生態的表演和藝術創作有機結合、對照,展示節目的同時,也讓觀眾了解這些節目創作的“原形”。主持人以一名畲族姑娘帶領遊客遊覽畲鄉為主線,用非常口語化的語言,隨節目的進展,深入地介紹了畲族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

潛心研究,撰寫畲族音樂著作

為弘揚畲族民間音樂,寧德市音樂家協會主席李晨深入閩東畲村,體驗畲族的民俗風情,了解畲家原生態民歌,全面系統地對畲族民間音樂進行研究創作,歷時7年撰寫了52萬字的音樂著作《畲族民間音樂》。這是一本較全面地蒐集、歸納、梳理與闡述畲族音樂的綜合性著作,是一本理論性兼資料性的專著,也是為後學者提供畲族音樂研究的一本工具書。該書參加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全國群文理論著作比賽的政府最高獎“群星獎”決賽,獲得銀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