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所謂“實驗派小說”, 是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相對而言的一個小說流派,其在創作理論上打破現實主義小說所立下的規範,比如故事要有現實可能,情節要有因果關係,人物刻畫力求逼真等等。相反,實驗派小說試圖發掘生活中隱藏在物質現象背後種種無形的可能,塑造想像力和回憶在人的意識形態中所占據的地位,披露人物內心的生活的實質,表達人物內心的需要。因此,實驗派小說的素材是以人的意識為主,行動為次。同樣,其結構也不是依賴理性的邏輯,而是感性的效果。實驗派小說是二十世紀的產物,它是與二十世紀的哲學、科學、美學、心理學、語言學和其它藝術形態相應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形式,因此一向是學術界所重視的小說流派。
代表人物
實驗派小說在二十世紀初以著名的現代派小說家,如法國的普魯斯特、德國的卡夫卡、英國的喬伊斯、美國的詹姆斯和福克納為代表,六十年代以後又出現了峰起雲涌的現象。當代實驗派小說家在注重小說形式和語言的改革,表達人物的潛意識思想活動方面與現代派作家是一脈相承的,故又稱“後現代派”。在美國,後現代派主要作家從納博科夫數起,如按成名先後排列的話,至少有像托馬斯·品欽、約翰·巴斯、約翰·霍克斯、庫爾特·馮尼克特、羅伯特·庫弗、羅蘭·蘇根尼克、雷蒙·費德曼等這樣一些在學術界享有威望的作家。後現代派小說在創作理論上因受到後結構主義語言學、分裂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後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影響,對於現實的觀念和語言的作用又與現代派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或者說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