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實用主義是在美國土壤上生長的一個哲學流派,它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露頭。1871-1874年間在哈佛大學進行活動的“形上學俱樂部”被認為是美國第一個實用主義組織。俱樂部的主持人是後來被認為是實用主義創始人的皮爾士,參加者有哲學家、心理學家賴特(C.Wright,1830-1875)、律師霍爾姆斯(O.W.Holmes,1841-1935)、歷史學家費斯克(J.Fiske,1842-1901)以及後來成為實用主義最大代表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們各在自己專攻的領域表述了實用主義的一些基本思想。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通過詹姆士以及美國實用主義另一位代表人物杜威等人的活動,實用主義發展成為在美國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一直占有主導地位,甚至被視為美國的半官方哲學。在其他西方國家,實用主義也有流傳,例如在英國出現過以席勒(F.C.S.Schiler,1864-1937)為代表的實用主義運動。席勒為了強調哲學以人的利益為中心,於是將實用主義改稱為人本主義。實用主義的根本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採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實用主義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臘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為、行動。而實用主義者對行為、行動的解釋,關注行動是否能帶來某種實際的效果,也就是關注直接的效用、利益,有用即是真理,無用即為謬誤。
主要觀點
馮友蘭總結的實用主義主要觀點最為簡潔明了。在《三松堂自序》中馮說:“實用主義的特點在於它的真理論。它的真理論實際是一種不可知論。認識來源於經驗,人們所能認識的,只限於經驗,至於經驗的背後還有什麼東西,那是不可知的,也不必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無論怎么說,人們總是不能走出經驗範圍之外而有什麼認識。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靠經驗。所謂真理,無非就是對於經驗的一種解釋,對於複雜的經驗解釋得通。如果解釋得通,它就是真理,對於我們有用,即有用就是真理,忽略所謂客觀的真理。”如此說得之,實用二字昭然若揭。
當代哲學劃分為兩種主要分歧,一種是非理性主義者,也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憑感覺的、樂觀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種是經驗主義者,也是唯物的、剛性不動感情的、理性的、悲觀的、無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關係的。實用主義則是要在上述兩者之間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
實用主義者忠於事實,沒有反對神學的觀點,如果神學的某些觀念證明對具體的生活確有價值,即承認它是真實的。將哲學從抽象的辯論上,降格到更個性主義的地方,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認達爾文,又承認宗教,也不承認是二元論的,即既唯物,又唯心,也是多元論的。
實用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貝克萊—休謨—孔德的經驗主義路線,經驗是世界的基礎,人的認識局限於經驗的範圍。它也繼承了叔本華、尼采等人的意志主義和狄爾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想。實用主義把理論行動主義化和功利主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
實用主義的主要論點:
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現實是可以改變的;
實際經驗是最重要的,原則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觀念是否真實在於它們是否能帶來實際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動;
理論只是對行為結果的假定總結,它是一種工具,是否有價值取決於是否能使行動成功;
人對現實的解釋,完全取決於現實對他的利益有什麼效果;
行動優於教條,經驗優於僵化的原則;
概念的意義來自其結果,真理的意義來自於應證。
在實用主義哲學的這些論點基礎上衍生的哲學流派有人本主義、工具主義、邏輯經驗主義、邏輯學派等。實用主義最初發生在英國和美國的哲學家中,在20世紀初,在美國發展成一種運動,並且蔓延到歐洲大陸,主要是法國和義大利,墨索里尼將實用主義哲學家奉為良師,他聲稱從這些人的學說中發現了“行動的信心,生活和戰鬥的堅強意志,而法西斯的成功大部分得力於此”。現在雖然已經不再是一種運動了,但仍然是一種非常有影響的思想體系,它把哲學從一種人生觀的思想體系降為一種研究問題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識解釋為一種評價過程,以科學探索的邏輯作為人們處世待物的行為準則。
主要分歧
當代哲學劃分為兩種主要分歧,一種是非理性主義者,也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憑感覺的、樂觀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種是經驗主義者,是唯物的、剛性不動感情的、理智的、悲觀的、無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關係的。實用主義則是要在上述兩者之間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實用主義者忠於事實,沒有反對神學的觀點,如果神學的某些觀念證明對具體的生活確有價值就承認它是真實的,將哲學從抽象的辯論上,降格到更個性主義的地方,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認達爾文,又承認宗教,也不承認是二元論的,即既唯物,又唯心,更是多元論的。
理論特點
實用主義的特點在於,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實用主義的要義體現在皮爾士所表述的這一觀點中:認識的任務,是認識行動的效果,從而為行動提供信念(思維的唯一職能在於確立信念)。
方法論
實用主義方法論的根本原則,是一切以效果、功用為標準。其目的在於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科學和宗教等對立的理論。實用主義不同於傳統哲學的特點之一,是從方法入手講哲學。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時把哲學歸結為方法問題,實用主義不是什麼系統的哲學理論,而是一種方法。
實用主義者所講的方法是指進行哲學思考的特殊方式,它並不拘泥於亞里士多德的主語-謂語的邏輯形式,而是試圖改變思維方式,為思維活動建立一種新的邏輯框架。這種思維方式不是就概念本身而論概念,而是探究它會產生什麼效果。實用主義方法反對首先設定最先存在的事物、原則或範疇,它只關注最後的事物。
概念、理論並不是世界的答案,判別它的意義和價值,是看其在實際套用中可感覺的效果。詹姆斯把它進一步發揮為純粹從功利主義出發的效果至上的原則。實用主義者把這個注重效果的方法引為反對形上學的普遍方法。按照這一方法,可以指出,傳統哲學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論爭都是無意義的形上學之爭。
經驗論
實用主義批評傳統哲學把認知的主體、經驗者同被認知的對象、經驗分開,把精神和物質當作兩個不同領域的東西的觀點。它利用經驗這個曾被不同學派作過不同解釋的概念,科學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
經驗既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而是超越物質和精神的對立的純粹經驗或原始經驗;經驗是一個具有兩套意義的字眼,它既包括一切心理意識、主觀的東西,也包括事物、事件等一切客觀的東西,它本身沒有動作與材料、主觀和客觀的原則區別和對立;經驗是原始性的,物質和精神都是對原始經驗進行反省分析的產物,主體和對象、經驗和自然都是統一的經驗整體中兩個不同的方面,它們不能脫離經驗而獨立存在。
與傳統的經驗論相比,實用主義的經驗論具有一些質的不同:
1)用心理學或生物學觀點解釋經驗。經驗不是知識,不是人腦對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某種心理意識活動即意識流或生物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活動。
2)強調經驗的能動性。正如杜威指出的,人適應環境的活動不同於動物消極被動地適應自然,因為人有情感、意志和智慧,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環境,使環境發生有利於人生的變化,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人同環境互動作用所形成的經驗,不是單純記憶性的知識,而是活動的、實驗的,是由現在伸向未來的過程,是利用過去的經驗、變更現有的東西、建設未來的更好的經驗。
對象客體是意志從經驗中切割出來的片斷,經驗和認識的主體也不過是在經驗中支配經驗活動的意志、目的、興趣和情緒等等而已。
3)實用主義者反對把經驗和理性對立起來,在提出的經驗中就包含著理性因素。經驗無需先天範疇來綜合,因為它本身就包含著聯繫和組織的原則;理性是在經驗內部對經驗的理智的駕馭,是控制和調節有機體同環境互動作用的反應機能,它調節舊經驗與新刺激的關係,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真理觀
實用主義關於認識和真理的理論與其經驗論密切相關。人的認識、思維是經驗的一種方式,是人的適應行為和反應的機能,認識是為了求得適應環境的滿意的效果,使生活愉快、安寧和滿足。正如詹姆斯指出的,人的認識並無先存的原型。
真理是經驗與經驗之間的一種關係。一種觀念只要能把新、舊經驗聯繫起來,給人帶來具體的利益和滿意的效果就是真理;一個觀念是不是真理,是看它是否具有效用。這樣,有用與無用是劃分真理和謬誤的標準。
“有用便是真理”,這就是詹姆斯關於真理的觀點。杜威所主張的工具主義真理觀和詹姆斯的觀點實質上是一致的。觀念、概念、理論等的真理性在於它們是否能有效地充當人們行為的工具。如果觀念、理論幫助人們在適應環境中排除了困難和苦惱,順利地完成了任務,那就是可靠的,有效的,真的;如果它們不能清除混亂、弊端,那就是假的。
歷史觀
關於社會歷史問題的理論是實用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用主義形成初期,“形上學俱樂部”的一些成員就是通過論述社會歷史問題表述其實用主義觀點的。例如,費斯克指出,歷史無非是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方便而構造出來的事件的堆積,並無客觀規律性。
霍爾姆斯則把法看作是人們可以任意杜撰的行為工具和方便的假設,法的標準在於其能作出所希望的結果的程度。詹姆斯在其《信仰意志》一書中反對機械論的歷史觀,否定了一切肯定歷史客觀必然性和規律性的思想。
杜威更是把闡述社會政治問題當作其關注的中心。他主張對以往的一切社會歷史哲學進行改造,指出這些社會歷史哲學都企圖用一般概念來概括社會歷史問題,這就必然抹煞社會歷史問題的特殊性和具體性。他要求取消這種一般的社會歷史理論,代之以對具體的社會歷史事件的研究,探索應付這些事件的具體的行為方法。
倫理學
這是一種以行為的實際效用為善惡標準,把道德看作是應付環境的工具的道德理論。實用主義者反對感情主義把倫理學與自然科學對立起來、把價值與事實割裂開來的觀點,提出要建立科學的倫理學。
他們在經驗的概念下把價值與事實、心與物、主觀與客觀完全統一起來,指出道德也同樣具有經驗的性質,善、惡都是人類經驗之事。實用主義還把觀念、概念、理論等在認識論上的真假與它們在道德上的善惡聯繫起來。詹姆斯明確提出了“真理即是善”的命題,指出只要一個觀念對人的生活有益,它就是真的,而且只要它是有益的,它就是善的。真理、道德都不反映現實生活的事實和規律,而是人根據自己的願望、志向、信仰的發明和創造。道德和真理一樣,只具有實用的意義,只是人應付環境的工具。
道德就是“道德生活”、“道德行為”,因而把“道德境遇”作為分析道德的中心環節。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只有當人處在疑難的境地,並需要在各種價值不同的決定中選擇時,才會出現道德境遇,產生道德問題。道德理論只能從每個具體的道德境遇中產生出來,而且任何道德理論也只是行為的計畫和假設,是個人應付具體情境的臨時措施。道德原則和規範是個人自由選擇的障礙。
道德是生物應付環境的一種活動,道德的根源在於人的生物本能,即人的自然本性。道德是個人在應付環境的活動中所產生的主觀感覺和主觀經驗。詹姆斯指出,除了個人意見之外,事物根本沒有任何道德特性,個人的心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實用主義還把個人今天的利益看作是道德選擇的唯一根據,善的本質就是簡單地滿足要求,惡就是被否定的善,價值判斷是關於行動、事實、事件能否滿足願望、需要、興趣的預言或假說。
主要影響
實用主義較之其他哲學流派在西方社會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20世紀40年代後,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的主導地位逐漸被一些從歐洲傳入的後起的哲學流派所取代,一些繼續信奉實用主義的哲學家也對實用主義加以改造,使之與這些流派融合起來。它的一些主要論點為一些後起的哲學流派從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作了進一步發展。
實用主義也流傳到西方其他國家。例如,20世紀初,英國就出現了以F.C.S.席勒為代表的實用主義運動。在義大利也出現了以G.瓦拉蒂、M.卡德諾尼、G.帕比尼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思潮。
實用主義曾流傳到中國,並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中國思想文化界發生過很大影響。1920年前後,杜威曾親自到中國講學,宣揚其實用主義理論。他的學生胡適等人則進一步把實用主義運用於中國的思想、文化研究的各個方面。
代表人物
創始人:皮爾士
推向大眾:詹姆士
推廣到更廣的領域:杜威
二次大戰後:胡克(發展了實用主義哲學)
劉易斯:(把實用主義引進邏輯學領域,促進了實用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的合流)
胡適:五四運動時期,胡適將實用主義第一次傳入中國。
新實用主義:
第一代:奎因。代表作《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
第二代:戴維森、理察·羅蒂、伯恩斯坦、普特南。
相關評價
對實用主義的評價存在很大的分歧
一種觀點:
實用主義是“反動”的(我國的“傳統看法”)
“不管經驗的來源,不管工具是否管用,不研究人的行動的價值,只管行動帶來的目的,存在價值與目的利益的分歧。不管以往只關注是否有用,有用就是真理,不看最先的東西,只看最後的結果。”
採用實用主義的觀念來看,我們可以認為由於實用主義是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普遍接受的觀念,而所謂的傳統看法基本是在20世紀中葉的見解,在那個年代共產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相互敵視,不分青紅皂白地否認對方的一切觀念,達到拉攏支持者的目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否認實用主義這一資本主義的觀念。無非在說明“對方是無比愚蠢而我們無比智慧”這一現在看來很好笑的觀點。這就是為什麼摩爾根的遺傳學在社會主義國家長時間未被接受的原因。
別一種觀點
實用主義有可取之處。
強調行動以實現目的,認為哲學應該關心人,強調工具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至於個人認同不認同這種觀念,可以捫心自問以下問題:
學生:是否取得了學習的效果,獲取了知識?即學習的本質是獲取知識,而不是獲得分數、表揚等不客觀的形式內容。
工作者:是否讓工作發揮了應有的價值,取得了工作成績,而不是單一的將工作當作是獲取多少工資作為評價標準。
實用主義在中國
實用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在20世紀西學東漸中,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潮傳入我國,產生很大影響。 《實用主義在中國》分析了實用主義在美國產生與發展過程,揭示了實用主義的基本特徵;反傳統形上學、效用的真理觀、行為主義和工具主義 。
《實用主義在中國》遵循唯物主義歷史觀,將實用主義傳入及其傳播的歷程,放到當時我國社會政治環境中加以審視,分為四個時期:五四前後實用主義大師杜威在華講學,實用主義傳入在我國掀起高潮;三四十年代,各種學說、思潮的鬥爭空前激烈,面對馬克思主義的嚴重挑戰,對實用主義的研究也在深入發展;五六十年代,我國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指引下,實用主義成為首當其衝的徹底批判與鬥爭的對象;80年代後,我國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正確路線,實行改革開放,對實用主義的研究開始走向科學與繁榮。
各個時期實用主義對中國的影響產生的正面與負面的效應也有所涉及。《實用主義在中國》最後一部分是對實用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反思,作者對於如何正確處理政治與哲學的關係,如何正確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實用主義的關係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