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簡介

計畫內容
全書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計畫和結論等幾個組成部分。
自序

實業建設的目的
孫中山繼承了他以前的資產階級思想家關於振興實業以求中國獨立富強的思想,把實業建設看作“興國之要圖”,“救亡之急務”;同時,他又對改善人民生活十分關心,強調中國的經濟建設應以“救窮”為急務,通過發展實業來使“民生暢遂”。中國實業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點 作者認為:“鐵路、道路之建築,運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設”是“實業之利器”,而農礦工業則是“其他種種事業之母”。同時,又認為吃飯、穿衣、居住、旅行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實業建設應把這些行業作為發展重點和主導部門,帶動整個經濟建設“萬端齊發”。
實業的經營方式
作者主張實業建設應由國家和私人兩方面同時進行,但須劃分雙方經營範圍:“凡夫事業之可以委諸個人,或其較國家經營為適宜者,應任個人為之,由國家獎勵,而以法律保護之。……至其不能委諸個人及有獨占性質者,應由國家經營之。”作者把自己的這種大實業國營主張稱作“社會主義”。其實,這並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國家資本主義。作者看到西方國家壟斷資本對中、小資本的排擠、壓迫,認為如果對有壟斷性質的大實業實行國有國營,就可防止壟斷資本的產生,保護中、小資本的利益。這實質上是民族資產階級下層的一種幻想。實業建設的資本來源
作者鑒於中國的貧窮落後,缺乏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資本、技術和技術人才,認為要加快建設進度,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在不很長的時間內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就要實行“開放主義”;“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無人才,即用外國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實業計畫就是建立在這樣一種“開放主義”之上的建設計畫。作者把自己的這種意圖概括為:“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但是,作者認為利用外資必須以不損害中國主權為前提,主張根據平等互利原則同外國資本集團訂立契約,可以給予外國資本以合理的經濟利益,但不能允許其侵犯中國主權。作者把這個問題看作“中國存亡關鍵”,認為,“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由於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在中國不能取得勝利,《實業計畫》為中國設計的那種經濟建設的宏偉藍圖,在當時是沒有實現的可能的;但書中包含的有關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系列思想,卻是一份極為珍貴的經濟思想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