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富平三遷”是發生在東漢的事情。
第一遷:池陽
東漢(公元25—220年)時期,北地郡(郡治就在富平)已成為羌族的主要居住地。這些已經歸順東漢政府的羌人,人口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強盛,但政治地位十分低下,飽受地方小吏、刁滑地痞的政治壓迫和經濟盤剝。他們“或倥騘於豪右之手,或屈折於奴僕之勤。”“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處於苦境的羌人,不斷發生騷亂。
東漢永初元年(107年),鄧太后親政,決定要把西域都護和田卒撤回內地,便徵發金城(蘭州)、隴西、天水的羌人隨軍掩護。被征羌人害怕遠戌他鄉,不能回家,走到酒泉附近,便紛紛逃跑。朝廷令附近的郡縣發兵堵截,而且還把沿途羌人的房屋全部放火燒毀。
羌人被逼走投無路,只好起來反抗。東漢王朝派車騎將軍鄧騭、征西校尉任尚帶兵征討。結果在漢陽之平襄打了一仗,任尚軍大敗,死了8000多人。
永初二年(108年),羌族部落頭領滇零奪取了富平,並在此稱“天子”。羌人力量越來越大,漢朝軍隊屢戰不利,加上邊塞一帶二千石(類似今天干部的工資級別)以上的令、長,又都是內地人,不願意在此長期守戰,都爭著向朝廷建議往內地遷移。
於是,在永初五年(111年),東漢政府下詔將邊塞的四個郡(北地、安定、上郡、隴西)遷往內地。其中,將北地郡的富平縣遷往池陽(今陝西涇陽縣西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邊塞四郡內遷”,也是“ 富平首遷”。
這次內遷,給百姓帶來沉重的災難。官府強迫當地漢人同遷;百姓戀土,不願隨遷,地方官吏便下令把莊稼砍倒,把房子拆毀,把各種建築夷為平地,把過去的積蓄全部都破壞了。致使隨遷的老百姓“流離分散,隨道死亡;或棄捐老弱,或為人仆妾,喪失大半。”隨遷的老百姓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於永初五年(111年)九月,在杜奇、杜季貢和王信的率領下也舉行起義,攻下了上邽城(今甘肅天水西)。
面對羌、漢人民的起義、反抗,東漢政府一面繼續派兵鎮壓,一面採取收買、暗殺手段,使起義隊伍逐漸削弱。義軍領袖杜奇被暗殺,王信戰死,杜季貢投奔富平的滇零。永初六年(112年),滇零病死,他的兒子零昌繼續稱“天子”,元初四年(117年),任尚收買羌人內部叛徒刺死杜季貢;九月,又收買羌人叛徒號封刺殺了零昌。是年冬天,在富平與狼莫發生了一次較大的戰鬥,兩軍相持60多天。在激烈的戰鬥中,狼莫失敗逃走,任尚軍共斬殺羌人5000多,還俘虜了1000多人。又過了不久(漢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漢將鄧遵又收買羌人叛徒刺殺了狼莫。至此,歷時11年的東漢羌漢族人民大起義遂告失敗。但這次起義給東漢統治者以沉重打擊,“十餘年問,兵連師老,不暫寧息,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努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
其他信息
羌漢起義被鎮壓後,原遷往內地的邊塞四郡仍不願遷回原地。他們在“寄理”地又延拓了11年。
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年),尚書僕射虞詡上書漢順帝,認為包括富平在內的邊塞四郡,沃野千里,水草豐美,阻山帶河,不可久棄。建議仍遷回原地。漢順帝採納了這一建議,派郭璜督促原郡居民,各還舊縣,修復城郭,大興屯墾。於是,富平縣在遷出吳忠18年(111—129年)後,又在這一年遷回原地。永建五年(130年)十月,漢順帝親臨富平等地巡視,慰問了戌邊的軍士。
第二遷:馮翊
但是,由於漢朝廷沒有認真吸取教訓、及時調整對羌人的政策,邊郡官吏“天性虐刻”,對羌人“多所擾發”,終於在永和四年(139年),也就是在第一次羌人起義剛結束10年之後,又激發了第二次羌人起義。這一次,東漢政府派馬賢率軍鎮壓。馬賢與他的兩個兒子在一次戰鬥中戰敗身亡。羌人又攻打富平縣。北地郡太守賈福(駐富平縣)守不住了,又倉皇將富平縣遷往馮翊(今 西安郊區高陵)。這一遷,就再也沒有回來!
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距第二次羌族起義20年,羌人又發動了第三次起義。這次起義戰火波及的面比上兩次都大。不僅寧夏地區全被戰火覆蓋,而且還波及到三輔(西安附近)和涼、並二州。東漢政府又起用固原人皇甫規、張奐採取招撫的辦法,使羌人20萬人投降、歸順。但漢將段潁則以羌人“狼子野心,難以恩納,勢窮雖服,兵去復劫”為藉口,採用極為殘酷的鎮壓手段,“長矛挾脅,白刃加頸”,先後在靈武谷(賀蘭山口)、涇陽、瓦亭山(今固原南)追殺羌族義軍,血洗三輔、北地、安定。羌人的第三次起義終於被鎮壓。
第三遷:懷德
在漢靈帝中平十五年(185年)富平縣在過了46年“寄理”的日子後,終於打算從馮翊移回原址。但僅移到彭陽縣界就走不動了——這時已是東漢末年,各地群雄並起,邊塞也不安寧,只好再向西南回遷,最後落戶在陝西懷德,這就是今天的富平縣。
現在的富平是全國著名的“墨玉之鄉”、“石刻之鄉”、“陶藝之鄉”、“奶山羊之鄉”、“柿子之鄉”、“柿餅之鄉”、“瓊鍋糖之鄉”。屬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