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段奇妙的長城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洗禮,至今仍然較好的保存著明長城原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歷史信息。那蒼老的顏色,斑斑點點的‘傷跡’,大量的文字磚群,技藝精湛的浮雕,完美的建築工藝和長城磅礴飛舞的身軀,對人們欣賞、了解和認識長城增添了極大的樂趣。
司馬台長城被鴛鴦湖分為東西兩段。鴛鴦湖由流淌不息的常年在37℃的溫泉和冰冷刺骨的冷泉匯集而成,致使湖水冷暖參半,每至嚴冬,湖內依然碧波蕩漾,霧氣升騰。
司馬台東線長城建在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上,僅在2.4公裡間,從海拔295米驟然升至986米,長城猶如一條巨龍從湖水中騰空飛起,直指雲端。登高遠眺,視野豁然開朗,北國風光,百態千姿,層巒疊翠,盡收眼底。藍天白雲,群鴿飛舞,泥土芬芳,沁人肺腑,村落里雞鳴狗吠,炊煙緲緲,崢嶸氣象,令人神清氣爽。這一線,您可瀏覽具有神話色彩的望京樓、貓眼樓、仙女樓和堪稱萬里長城奇險的瘦驢脊、天梯、空中長城,欣賞變化多端的敵樓、障牆、單邊牆等以及神奇的天泉、巨龜石和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西線長城—那翻崇山、越峻岭、起伏盤
旋、飛舞騰祥的壯麗奇觀。
登上較為平緩的司馬台西線長城,野趣橫生,休閒漫步之餘,感受一下原汁原味近乎完整的的垛牆、女兒牆、垛口、門窗、樓頂、擂石孔、射擊孔、排水溝、排水嘴等等作工細膩、實用的建築藝術品和像麒麟影壁、獸雕、花卉雕等精美裝飾品,看後,無不令人讚嘆。造就出這一雄秀奇特無比的長城景觀,應歸功於這裡特殊的燕山地形、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戚繼光等古代將士們的智慧創造。
司馬台長城景區1990年正式對遊客開放。司馬台長城景區的發展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先後有江澤民、尉健行、姜春雲、阿佩·阿旺晉美、鄧立群等領導同志視察過司馬台景區,德國前總理科爾以及許多國家使節也都瀏覽過司馬台長城,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如今,司馬台長城已發展建設成為服務設施齊全、環境優美、旅遊秩序優良的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並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環境管理體系雙認證。並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縣兩級“文明景區”,榮獲過“北京旅遊世界之最”、“北京市優秀景區”、“京郊十佳好去處”等榮譽稱號。
軼事
文字磚
司馬台長城一段較好的保存了明長城原貌,使得一些珍貴的歷史記證得以保存。文字磚是司馬台長城又一觀賞點。‘白樓’東側城牆外牆面就有一片文字磚,書寫‘萬曆五年石塘路造’,不過這只是司馬台長城文字磚的一種,是文字磚數量的一小部分。在司馬台長城東西兩段有好多好多文字磚,如西段的‘萬曆六年鎮虜騎兵營’、‘萬曆六年振武營右造’、‘萬曆六年延綏營造’,東段的‘萬曆五年石塘路造’、‘萬曆六年石塘嶺路造’、‘萬曆五年寧夏營造’、‘河大營’‘萬曆五年山東左營造’等文字磚種類。文字磚中文字呈現的形式也不一樣:有陽文,有陰文,有正文,有反文;有楷書,有宋書,有隸書,有行書…。有人說,文字磚是戚繼光修邊時期為了方便考核將士們燒磚和修邊質量而想出的辦法,以明確責任。可史學家據此提出質疑說:史料記載,當時只有延綏營和山東左營在古北口(司馬台)有修邊的任務,其他營伍名稱出現在敵台和邊牆上讓人難以理解,因為其他營伍在別處同樣有繁重的軍務或修邊任務。是否有營伍臨時調發或城磚調用也無從考證。但不管怎么說,文字磚對人們了解、研究長城具有極高的價值。
天梯
天梯距停車場3160米。遠觀天梯猶如挑起的大拇哥,直指藍天。修在這兒的邊牆,就好像登入天宮的梯子,因此,被人們稱作‘天梯’。天梯實際是單面石砌的障牆,一階一階的台階隨著山勢步步升高,傾斜角足有85度。登天梯要手腳並用,手要扒穩,腳要踩實,一階一階往上挪動,眼睛盯住正前方,不能向下和右側看,否則,二目眩暈,就有墜入深崖的危險。
傳說,在修築這段長城時天梯至望京樓一段原本不在修築計畫之中。因為這裡儘是高聳的懸崖峭壁,常人根本無法通過。那為什麼最後還是修築了這段驚險工程呢?據說,一次朝廷派官員視察這段工程,一進司馬台村駐馬端詳這條山脈許久,搖搖頭沒有說話。到了長城上從東走到西,反覆看,然後望著東山脊念叨著:“不行,不行,此乃睡龍病虎,有形無神。”隨行的修邊將軍一聽,忙上前施禮道:“大人,我等在此修邊,依山就險,長城建築得堅固無比,御敵體系多有創新,外人來犯要從這兒過猶如登天。不知何處令大人不滿意,還請大人明示。”這位大人隨即說道:“邊牆修得很好,但東側放棄了制高點,此乃軍事大忌。再有,從邊牆走勢來看,盤龍無首,猛虎失威,不妥。邊牆應該再往東修到那個山樑。”說著,手比劃著名現在望京樓的位置。聽到這兒,修邊將軍忙上前道:“再往東修邊很難,單人行走都需小心。”這位大人一聽,沉下臉來說:“作將軍除了英勇善戰,還應智慧過人,想想辦法。”
朝廷來的大人走後,可愁壞了修邊將軍。他趕緊召集將士們想辦法、出點子,通過大家集思廣益,苦心琢磨數日,終於定出了修築方案。數月後在這又陡又窄的山脊背,就修築成了梯子形的長城,一階一階的,階階升高,士兵上下也方便。在緊靠梯子外邊,還修了一階階石牆,以保士兵安全。修築到‘天橋’(仙女樓至望京樓中間),索性只建約40公分寬的高聳的石牆。這段艱苦工程終於完工了。將士們忽然感覺到長城與山融為了一體,長城沿山脊揚首奔入雲端,靈性倍增。從司馬台城堡看去,又猶如猛虎側首望京,顯示出不可侵犯的威嚴。後來,朝廷那位大人又來視察,表揚了修邊將士們,稱讚將士們靈活運用了“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現在如果有機會佇立在‘天梯’腳下看一眼,就知道修這段長城有多么艱難。
由來
這段長城臨近司馬台村,所以習慣上被稱為司馬台長城,這是從明代沿用下來的名字。那么,司馬台這個名字源於何處呢?傳說與羅家墳有著密切的關係。
羅家墳,據當地人講是隋、唐時期羅藝及後人的墓場。老人們回憶:在‘羅家墳’正南的山谷架有‘羅家橋’,為石砌拱橋,可以通馬車(現在兩側橋頭有遺蹟可尋)。傳說,‘羅家橋’除為通車走路外,主要是連線山脈斷谷,以續通‘龍身’。羅家祖墳(羅藝)的靠背是高約一丈,寬十餘丈的磨磚砌成的磚雕龍鳳牆壁,正南兩側為左右廂房,供守墓人居住。五六十年代,司馬台村平整土地時石碑已碎成幾塊。後來被埋在了地下。但有人還清楚地記得碑頭上寫著‘羅祖追恩碑’五個大字,其碑文內容繁雜無人能記起。這兒周圍壘砌壩階所用的石條,大多取於‘羅家墳’。‘羅家墳’的磚木料也被拆分得所剩無幾。在它西南不遠處還發現了深一米餘的磨磚的磚灰場。
據傳,唐初羅藝被斬,葬於此地。其部下王司馬(羅藝所提拔的官吏)看破世道,甘願為羅家世代守墓,一則為躲避亂世,二則以此報答羅藝知遇之恩。當時,羅家趨於衰敗,王司馬能主動為羅家守墓,羅藝家人深受感動,並許諾這裡羅家所屬的土地為王司馬世代所用,只要羅家不敗落,王司馬及其後代永享‘司馬’俸祿。此後,王司馬世代生存在此地,一直守護著‘羅家墳’。並種了許多地,栽植了大片的果林,日子過得清閒舒適。這裡真正叫‘司馬台’是在王司馬死後,其子孫逐漸厭煩周邊的人管這地兒總叫什麼‘羅家墳’‘羅家墓’的,便找機會和羅家後裔商量,以祭奠祖先和慰籍世代守墓之辛勞為由,將此地起名為‘司馬台’。
老人們議論,現在司馬台村部分王氏家族便是羅家守墓的後人,其手中還有祖遺的地契,但現在這地契在誰手上、在哪兒放著,沒有人知道。
這個故事可信不可信還有待考察、證實。但有意思的是,羅家墳離現在的明長城不足千米,羅家墳及其河對面(現在的司馬台二隊和倪家北溝)的大面積土地均是黃土,卻不見有明代磚窯和取土的跡象,讓人煞是費解。所以當地傳聞,到明朝,羅家或王家的勢力還很大,連朝廷也不想與其作對,修城時就沒在此地建窯取土。司馬台這個名字也就世代沿用,直至現在。
門票價格
序 號 | 旅 游 項 目 | 票 價(元/人) | |
01 | 門票 | 40 | |
02 | 索道 | 單程 | 30 |
03 | 全程(往返) | 50 | |
04 | 登城快車 | 單程 | 20 |
05 | 全程(往返) | 30 |
06 | 滑索+遊船 | 35 | |
07 | 遊船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