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密場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蒼山西鎮東邊,距離蒼山西鎮3公里,是密場村委會所在地。到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3公里。東鄰美翕,南鄰馬廠、下街,西鄰金星 ,北鄰石鐘、淮安。轄密場、皇莊、小莊等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05戶,有鄉村人口1573人,其中農業人口1573人,勞動力74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70人。全村國土面積9.78平方公里,海拔1743.8米,年平均氣溫15.4℃,年降水量998.4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核桃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952畝,人均耕地 0.6畝,林地900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0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52畝(其中:田797畝,地155畝),人均耕地0.6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 9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6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7 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0畝,其中養殖面積1.2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800畝,其他面積1223.4畝。有銅礦資源。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85戶通自來水,有5戶飲用井水,有5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2.8%)。有405戶通電,有12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6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29.6%和8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86戶(分別占總數的95.3%和70.6%)。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輛,農用運輸車4輛,機車6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97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2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9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2戶;建有小水窖3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沒有自然村通路燈。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5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05萬元,占總收入的28.9%;畜牧業收入120萬元,占總收入的16.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850頭,肉牛359頭,肉羊145頭);漁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28%;林業收入31萬元,占總收入的4.37%;第二、三產業收入298萬元,占總收入的42%;工資性收入50萬元,占總收入的7%,其他收入3萬。農民人均純收入1640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9.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6人(占勞動力的18.2%),在省內務工97人,到省外務工39人。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05戶,共鄉村人口1573人,其中男性793人,女性780人。其中農業人口1573人,勞動力 747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342人,白族307人,其他民族125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0.4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30人,參合率84.6%;享受低保9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746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110人,距離蒼山西鎮中學4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0人,其中小學生110人,中學生40人。全村建有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1 人,少數民族黨員9人,其中男黨員67人、女黨員14人。村委會由楊聰亮支書兼主任、趙興副支書、趙恆副主任組成,下設皇莊、小莊等6個村民小組。
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2人。
人文地理
(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發展情況等。)上皇莊的十五廟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元宵節)舉辦十五廟會。密場清真寺。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均耕地面積少;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差,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低;有些自然村道路不通,難以與外界交流;思想落後,不容易接受新技術,產業結構單一;有些農戶還存在溫飽問題;人才資源缺乏等等方面的原因,嚴重製約著全村的經濟發展。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穩定糧食生產,發展壯大泡核桃產業;重點解決交通、人畜飲水問題;加強科技知識的培訓,讓農戶接受新技術;(如發展核桃、蔬菜、優質軟米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035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1364頭、牛324頭、羊3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7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640元增加到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