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布局
密印寺創建一千多年來,歷經朝代更迭,屢遭兵火,又多次重建。現存建築有山門、大殿(萬佛殿)、警策殿、選佛場、禪堂、祖堂等,占地共9000多平方米。山門高大莊嚴,為紅色三開牌樓式磚石結構建築,黃色琉璃瓦,中為拱形大門;萬佛殿是密印寺內最著名的建築,高九丈,重檐歇山頂,內外三十八根柱,全為白色,花崗石,金色琉璃瓦頂。牆磚高尺余,每磚模製貼金佛像,共12988尊,鑲嵌於四壁,佛像神態肅穆,殿內金光燦爛,令人目眩,實為我國寺院之奇觀。
歷史文化
起源
密印寺,位於寧鄉縣溈山山腰、毗盧峰下。是我國佛教南禪五大宗之一溈仰宗的起源地。禪宗有“一花五葉”之說,溈仰宗為五葉之首。唐憲宗元和二年(807),靈祐禪師來溈山開法,後公元847年,由時任潭州觀察使、後任唐朝宰相的裴休奏請朝廷,唐宣宗李忱御筆親書“密印禪寺”門額,建立了這座寺廟。
人物
密印,來源於佛教中的“密傳心印”一語。密印寺開山祖師為唐朝靈佑禪師,靈祐禪師承繼於禪宗門下南嶽懷讓一脈,其弟子慧寂禪師前往江西仰山傳法,後人合稱溈仰宗。故寺門門聯曰:“法雨來衡岳;宗風啟仰山。”據史籍記載,唐宋時,密印寺占地廣闊,殿宇宏偉,傳說極盛時有僧眾3000餘人,寺內鑄有千僧鍋、萬斛洪鐘,聲震山野。
歷代著名方丈先後有宋空印法師、明徹當法師、清慧山大師、民國太虛大師等,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前任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均為溈仰宗嫡系傳人;歷史上最有名的興寺大德有唐丞相裴休,裴休之妻陳夫人、宋著名大思想家張栻、抗金名將張浚等。
地位
密印寺傳承法系是溈仰宗的發祥地,其宗風在中國佛教史上獨樹一幟,法嗣源遠流長。
大殿之後的警策殿得名於開山祖師靈佑禪師所著《溈山警策》,現與《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為佛教三經,是入門佛教徒必修功課。
主要景點
油鹽石
密印寺內外不乏含有故事傳說的景物。相傳密印寺創建之時,裴休從長沙攜家眷常來小住。一天傍晚,有位老妮來拜訪陳夫人。
陳夫人乃裴休夫人,亦信佛教,聰穎賢惠。她將老妮引入室內,雖是初交,卻似曾相識。不用寒暄,就佛門經文法典、人生風情禮儀、天南地北暢談起來,一夜同床共枕,直聊到天明。老妮為報一宿之緣,問夫人有何煩心之事,陳夫人答道:“吾別無心憂之事,只愁廟宇人多,油鹽供給不足,眾人營養不良,精神疲倦,拖延建廟時日。
”老妮說:“這有何難,我為你解脫此憂。”她們來到院內一大磐石旁,老妮爬上磐石,畫上兩個碗大的圓圈,口中念念有詞,瞬刻之間,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兩柱碎石灰片如噴泉騰向天空。磐石上形成兩個大小一般的石孔,油鹽也隨之溢將上來。老妮對陳夫人說:“此油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供寺廟永久享用。”
陳夫人正要拜謝,老妮卻不見蹤影了。夫人醒悟,原來是菩薩助修寺廟。自此以後,寺廟再無油鹽之憂。不知到了什麼年月,廟中有位司廚將油鹽偷送情人,從這以後,孔底閉塞,再無油鹽了。神奇的“油鹽石”尚存院內,完整保留無損。清代高僧古梅題《油鹽石》詩云:
住山風味自清嚴,橡粟孤標在昔瞻。
木孔為羹鐵作餡,石頭誰信有油鹽。
來木井
修建溈山密印寺需大量木材,周圍有用的樹幾乎砍完,主持為之擔憂。這時,來了位苦頭陀,毛遂自薦為其化緣解難。主持欣喜萬分,遂令愛徒慧同小頭陀陪同前往。時過三更,苦頭陀將小頭陀喚醒,用布蒙其雙眼,叮囑一番,便挾持他騰空而起。
小頭陀頓覺身輕如燕,兩耳生風。拂曉之前降臨到四川佳林江畔一座大莊園之前。進得莊來,只見一家人題庫不已,財主獨生女兒身患惡疾,四方求醫,病情愈來愈嚴重,現已氣息奄奄。苦頭僧安慰說:“此病何難?老夫一杯水可也!三天之內即可治癒。”財主磕頭稱謝。事後,老僧對財主說:“我特來此處有事相求”。遂將建寺化緣之事說了。財主本是個小器之人。念其對女兒的救命之恩,要出點血本也得割捨,答應以山中斷了尖的樹相送。是夜,僅一個時辰的龍捲風,把大山之中的樹尖都吹斷了。
財主見之,雖有些心痛,但一言既出,卻也無可奈何。苦頭陀盡將木材往河裡丟,慧同見木料被河水沖走,慟哭起來,老僧道:“不要緊的。”第七天清晨,苦頭陀將慧同送回密印寺,告辭而去。慧同小頭陀將來往之事細細稟告師父。苦頭陀領靈佑及眾僧來到寺前的一口井旁,果有木料從井底冒出來,眾人急忙撈起,接著又浮出一支,這樣源源不斷直到廟宇建成,主持道:“木料夠了,不要了。”木料停止上浮,最後一支卡在井中間,看得見,摸得著,就是取不出,千百年來陷在井中。後人稱這井為來木井,也稱神木井。此井位處今溈山鄉溈江村,遺蹟尚存。清學者陶汝鼐有《來木井》詩曰:
分明古木倚蛟宮,誰信溈山與蜀通。
親到龍潭方廣澈,長留一柱砥虛空。
來旨坳
溈山鄉清溪村(現溈山社區)茶亭組,有個小山頭,叫來旨坳。當年靈佑禪師大興土木創建密印寺,唐宣宗李忱派欽差大臣欽賜匾額,方丈率眾僧就在這山頭上跪接聖旨。御賜“密印禪寺”匾額一到,鼓樂齊鳴,山呼雷動,經幡飄揚。整個山頭充滿皇風紫氣,熱鬧非凡。為感謝皇上恩典,僧侶在這山頭行人要道旁立一石碑,碑上刻著“密印禪寺”四個大字,並命名此地為來旨坳。清代高僧古梅有《來旨坳》詩曰:
幾度王香下夙樓,山光直透九重幽。
彤雲彩霧呈朝夕,長有皇恩在上頭。
回心橋
相傳溈山密印寺開山始祖靈佑禪師遵師命來溈山開發佛地,弘揚佛法。他孤單一人,住石窟,臥柴薪,飲清泉,食野果,日與猿猴為伍,夜與山月相依,不以為苦。看中毗盧峰之陽,實為法王之地。可此處乃一泥潭深淵,建廟工程浩大。他在此苦度七年,事業進展艱難。於是暗自思忖:我乃無能,更無緣造此大業,不如速回江西仰山稟告師父,另擇賢人,以免延誤時日。留連數日之後,還是攜帶行裝,離開溈山。他走出百葉坡,剛入祖塔地界,溈溪上一座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架設的石板橋,橋下清清的溪流邊有一老阿婆,手持鐵棒,在石塊上悉心磨擦,靈佑問:“老阿婆磨擦此物,作何用途?”阿婆邊磨邊答:“磨成繡花針,作縫衣繡花之用。”靈佑大驚:“談何容易!阿彌陀佛。”老阿婆答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靈佑沉思:尊師委以重任,創建道場,弘揚佛法,而今空手而歸,有何顏面?我乃佛門堂堂一僧,還不若老阿婆之恆心,不覺慚愧。遂回心轉意,返身回走。回頭再看老阿婆卻不見蹤影,頓時醒悟,知道是菩薩點化,更堅定了信心。回到毗盧峰下,只見無數蜜蜂,遮天蔽日,來來往往銜土填潭,片刻工夫把深淵填平了。
寺廟建成後,後人把靈佑回心轉意的石板橋改建成石拱橋,並將此橋取名為“回心橋”。此橋位處今祖塔鄉上回村,原為青石塊建造,古式拱形橋,高兩仗,長三丈。1995年修祖溈公路,此橋改建成公路橋。古橋雖已毀,但當年靈佑堅定信心建寺的意境尚存。、
關於回心橋,民間還有一傳說。相傳靈佑在溈山與猿猴為伴苦受七年,無所建樹,欲離溈山。剛入祖塔地界,一群虎豹狼蛇擋去道,齜牙咧嘴,眼射凶光,將靈佑團團圍住。靈佑心驚肉跳,汗流浹背。嘆曰:“吾命休矣!”轉而醒悟:莫非是我動搖信心,眾生靈不容么?遂合十對群獸道:“汝等為何阻我去路?若為我有開闢溈山之緣,願作汝口中之物。”言畢,遂閉目靜候。少許,忽聽到群獸悉悉生響,靈佑觀之,群獸皆匍匐於此,搖頭擺尾,胡天皮毛,各自離去。靈佑大悟,速返溈山。有清高僧翼翔詩題《回心橋》為證:
虎蛇交加日,清心滿袖歸。
至今橋上月,還照昔衣人。
千人鍋萬人床
密印寺建造之時,和尚工匠達千人之眾。他們吃住在工地,十分艱辛。六月炎天的一天傍晚,來了位其貌不揚的老僧,徑直到伙房化緣求吃,廚司慷慨給予。飽餐之後,他見伙房一字兒排開十口大鍋造飯,個個灶眼烈火熊熊,熱不可耐。伙夫雖揮汗如雨,仍來回添柴不斷。他頓起惻隱之心,來到一口鍋前,比比劃劃,然後對司廚說:“你們如此這般勞作,太辛苦。以後只需用此鍋造飯,無論多少人吃都會有的。”司廚雖將信將疑,仍誠意應允道謝。晚上,他與眾人擠睡在大青石板上,汗氣熏人,惹來裙裙蚊子,嗡嗡亂叫,四處橫飛,這老僧常被叮咬,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阿彌陀佛,我還得盡點微薄之力。”他面向南方站立起來,將手中爛蒲扇左右拍打,並念道:“左扇三十里,右扇三十里,蚊兒遠遠飛,陀二好好睡。”後用食指畫了個四方框,形成一張巨床。對眾人說:“這床無論多少人都能睡下,更無蚊蟲干擾了。”說話間,老僧不見了。眾僧知道是仙人相助,伏地叩拜。後來就有千人鍋、萬人床故事相傳。
龍王井
現密印寺北側一里許,至今有口水井清澈如鏡,深不可測。井旁立一石碑,碑刻“龍王井”。
建廟之時,工匠眾多看,用水量極大,生活用水、施工用水及飲水都在前面小溪里,污染嚴重。因飲水患病者與日俱增,和尚秉燭燒香求拜上蒼庇護。玉皇大帝得其詳情,令龍王前來解救。龍王即日來到溈山,化作腰彎背曲、雙眼凸出、容貌奇醜的怪老頭,求靈祐一口水喝。靈祐親自恭恭敬敬獻上香茶,怪人見水渾濁,遂擲於地;靈祐又遞上一杯,復潑於地;靈祐欲解釋其由,怪老頭擺手道:“大師乃慈祥之人,無須道明。此水有毒,不能飲用,我正為此事而來。”他們來到寺後一個地方,怪老頭用拐杖在地面畫了個“井”字,用拐杖向“井”字中心捅去,只見一縷金光衝起,隨之一聲巨響,“井”字內的土徐徐下榻,直到深不可測。靈祐正驚奇間,怪老頭縱深跳入井中不見蹤影,卻有清泉直涌。後眾人飲用此水,精神極佳,百病皆除,長供寺廟飲用。清代高僧浩澈《龍王井》詩曰:
綠流深處噴青蓮,一脈香流透碧天。
短策笑看崖壑冷,白雲飛處引龍涎。
白果含檀
至今密印寺院內,警策殿後面有一顆古老銀杏(俗稱白果樹),相傳為靈祐禪師親手種植,至今千多年了。樹大七圍,高十丈有餘,樹冠蔭地畝余。此樹幾經劫難,生長獨特,人們稱為“靈樹”。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寺院被大火焚燒,銀樹難逃厄運,枝椏葉片盡燒,僅剩光禿禿的樹身。後人思其遺愛,不忍砍伐,年年在根部培土施肥。時過二十多年的明崇禎年間,枯木逢春,銀杏又勃發生機,長出新枝綠葉來。更為奇特的是,在樹幹中間又長出一株黃檀樹。枝繁葉茂,為銀杏增添異常。人們稱它“白果含檀”,又稱“靈樹”。清代文人陶之采有《寄古檀》詩讚曰:
亭亭古木影森森,中有桷檀更十尋。
此日向榮花爛漫,天教欣惕祖師心。
寺外還有裴休墓、仙人朝貢、蘆花瀑布、鏡子岩、獅子岩、大溈凌雲、美女梘等“溈山三十六景”。寺周山環水繞,靈秀所鍾,景致不凡。
千手觀音
位於密印寺的後面,有高達99.19米的千手觀音,雄偉壯觀,人在其下,如同觀音踏蓮駕雲而來。萬佛靈山公園拜道呈菩提樹狀,共有吉祥、如意、蓮生、平安四大廣場,共有台階619級,象徵觀世音菩薩誕辰之日。主佛像周圍還有33尊觀音化身像,圍繞主佛像。
交通信息
長沙市內自駕車:向金洲大道G319—楓林路—雷鋒大道—S41長潭西高速—湘潭—婁底—懷化—邵陽方向行駛—209省道—104縣道—到655鄉道—到達路右側的目的地
名人軼事
與毛澤東
1917年暑假,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偕同蕭子升走出書齋,漫遊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他倆一把雨傘,一個布包,剃髮光頭,從長沙出發,先行前往沙田何叔衡家中,後慕名拜訪密印寺,在黃昏時分,二人來到了密印寺山門。二人對門口小沙彌說:“我們是為乞討而來的。”小沙彌說:“乞討與佛門本來就是一回事。”便讓進寺院。二人提出要謁見方丈,小沙彌見是求乞的,便婉言拒絕。毛蕭二人遞進名帖後,主持見“毛”字寥寥數筆卻占三格,“蕭”字洋洋上十筆卻拘於一格,認定毛澤東非同凡人,破例接見,並開素筵共進晚餐。兩人縱論深談了兩天三夜,毛澤東也由密印寺之行感悟:“救國救民在於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於工農大眾”。1936年,毛澤東在同斯諾談話時還曾感觸深厚的談及此事,1956年,毛澤東親囑寧鄉縣委書記張鶴亭:“溈山是個好地方,有個密印寺,要好好保護起來。”從密印寺山門進入,正對面的一座大殿就是萬佛殿,說是萬佛殿,其實殿內佛像何止一萬。大殿四壁鑲嵌12988尊佛像,堪稱天下寺廟獨一無二的今古奇觀,正在申報吉尼斯記錄和世界文化遺產。據說在這眾多的佛像中,有一尊佛像是純金打造(另說十尊),若能辨認出來則因緣殊勝五福加身。相傳毛澤東留宿密印寺時曾有緣指認出來,冥冥中深藏玄機。
與劉少奇
1918年9月,另一位偉人劉少奇隨篤信佛學的族叔同游密印寺,萬佛殿之雄偉神奇,令青年劉少奇讚嘆不已。
與法海
法海禪師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宰相,字公美,唐代濟源地方裴村人。出身名宦之門,世代奉佛。裴休宰相於當時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他在唐代長慶年間(821-824)考中進士,歷任節度使、禮部尚書、太子少師等職。大中六年(852),裴休升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居相位五年,為官廉潔、治理有方、博學多才、文書俱佳。其身後《新唐書》、《舊唐書》都曾為他立傳。
據《金山寺志》記載,少年的裴文德便接受父命,並由時任潭州(長沙一帶)觀察使的父親親自送往湖南溈山去修行【據寧鄉溈山寺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時任宰相的裴休捐建密印寺(位於湖南省寧鄉縣境內)。時皇子得惡疾,看盡名醫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靈佑禪師為他的兒子賜號“法海”。】,拜在當時禪門溈仰宗創始人‘靈佑禪師’足下為弟子。古來禪林的說法,裴文德剃度時獲賜法名“法海”,人稱法海禪師。剃度以後,其師靈佑禪師日日命其苦行,前後為常住劈柴有近三年時間,又為常住五百餘僧眾運送生活用水近三年時間。有時實在辛苦,也會略動念頭。一次,他大汗淋漓地擔著水桶自語:“和尚吃水翰林挑,縱然吃了也難消”。這一語之下,每一餐大眾吃完飯都肚子不舒服,飲食不能消化。師父靈佑禪師聽說了這件事以後,法海禪師每日來身邊小參時,意味深長地對他說:“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從此,大眾腹中隔閡即完全解除。法海禪師深感慚愧,即收攝身心,苦行服務大眾僧。
禪師的胞姐曾因掛念親弟弟,遠道由都城往湖南地方看望弟弟。不忍法海禪師長途往來運水的折騰,乃向寺院施捨脂粉錢,為常住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飲水磵,當地民眾美其名曰“美女磵”,從此解決了溈山全山大眾長途搬運生活用水的困難,直到今天,這條飲水間的磵石還依稀存在。造磵通水的相關公案,在禪宗叢林傳為佳話。
不久,法海禪師行單上的苦行生活圓滿結束,開始三年的閉關修行。各類勞作外緣均通身放下,一心參禪。三年圓滿時,不開關門,師父靈佑禪師親自到關門外直呼“法海”之名。禪師在關中應聲而出,關房門窗毫無損壞,是圓滿得道的標誌。一時間,合寺內外僧俗大眾皆來親近問道,為避俗諱,乃受師命,遊歷江西廬山等地,終至江蘇鎮江氏俘山的一片荒林中駐錫禪修。時隔不久,由當地信眾說明,乃知氏俘山中自己的駐地於東晉時曾建過名為澤心寺的道場。在密林的荒煙蔓草間,禪師居然尋獲到已被毀壞的殘佛,於是,法海禪師燃燒一節指,誓願重修道場,為眾生樹立伽藍。於是開山挖田,刻苦勞作,漸漸贏得當地民眾支持,開始建設寺院。
在一次挖地基時,意外掘出一批黃金鎰(鎰:音‘議’,古代重量單位,20兩為一鎰),法海禪師決定將其上交鎮江太守。太守李琦將此事奉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敕令將黃金直接撥發給寺院常住,作為朝廷供養,修建寺院,並敕寺院名金山禪寺。法海禪師成為金山禪寺開山初祖。後世禪和,都深深敬仰!
在寺院完工以前,禪師一直在金山寺側的一個山洞中禪修,後來成為遠近聞名的禪窟,是頗有影響的‘法海禪師禪修洞’。經過漫長的艱苦創建,金山禪寺最後圓滿建成,成為江南地區佛教界最大的禪宗叢林,名震古今。法海禪師也被親切地稱作金山寺的“開山裴祖”。
在歷史上,法海禪師是苦行得道、受到整個江蘇地方民眾敬仰的開山祖師,從來沒有拆散別人家庭的歷史說法。史書中僅有一則驅趕咬傷人獸的白色蟒蛇進入長江的記載。
當年,裴休宰相送兒子裴文德出家時,曾作有《警策箋》,字字句句勸勉兒子勤奮學道,樸實而感人至深。後來,該文被禪宗收入《禪門日誦》一書中,成為禪宗修行者人手一冊每日必誦的功課本。禪林麾下,禪和子們經常要讀到這篇《警策箋》,在這篇策勵入道文字的鼓舞之下,多少禪和子走上了為求得生命真諦而真實修行的菩提道?裴休宰相與法海禪師父子殷切求法求道的歷史,成為禪門的千秋佳話,是命脈般的、寶貴而不可褻瀆的禪宗護法精神源泉。《警策箋》文曰:
汝及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莫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遊,莫嬉戲,出入分明說處去;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師弟,莫在空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點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慧;
報答爹娘養育恩,天龍八部生歡喜。
又偈: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