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
2001年被青島市確定為“海洋產研區”。日本大善、香港恩利、三洋水產、紅福英水等大型企業相繼建成,占地868.3畝,總投資12960萬元。工業區水、電、道路、通信等基本設施一應俱全。到2004年,社區有民營水產品加工廠20餘處,商業服務業112家,灘涂養殖100戶。2004年經濟總收入13855萬元,人均收入5200元,集體可支配資金170萬元。優勢產業
社區“黃瀾”養殖的蛤、蠣以及對蝦、貝類、紫菜都是本地的特產,養殖面積12500畝。聞名青島的“陰島蝦皮”,其主要產地就位於社區的前海和西部海域。社會事業
1993年以來,社區投資542萬元,用於社區建設。修街道9條,其中7條總長12公里,鋪設了瀝青路面,安裝了路燈,進行了綠化、美化;建住宅樓37處(包括三個單元的六層樓一座);建集貿市場一處,海港碼頭2處;建商業樓區,占地3000平方米;建青島市達一流標準的幼稚園、國小教學樓各一處。1991年黃河水入戶。社區92%的民戶有彩電、冰櫃,有線電視430戶,固定電話1000戶。全社區養老保險參保3243人,投保率83.6%,投保額294萬元;參加醫療保險投保率95.3%。1991年以來,先後被青島市授予“文明村莊”、“安全村莊”、 “先進黨支部”等稱號。宿流村地處膠州灣畔,紅島街道西南隅,距街道辦事處兩公里。
據宿流村金氏族譜載:始祖金布、金平、金市於明朝永樂年間,由雲南遷此立村,因西部荒灘取名“西荒村”。後荒野墾成了遼闊的良田,改為“西遼村”。又因退潮時,海水積於村前,1934年更名為“宿流村”。《即墨縣誌》七鄉村莊圖里仁鄉陰島社“宿流”。
明永樂六年(1408年)金氏立村後,呂氏祖時英從雲南省交趾國烏沙衛遷居即墨南關,到四世祖又轉遷馬哥莊蓮花灣,不久來陰島西遼村。
從清朝道光年間(1813年)至宣統年間(1905年)相繼來此定居的有竇、管、劉、韓四姓。民國十年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周氏、劉氏先後遷入,余者均為建國後相繼徙此。現宿流村共有金、呂、竇、管、劉、韓、周、柴、賈、王、姜、蔣、辛、楊十五個姓氏。
明清時期,宿流村隸屬即墨縣裡仁鄉。1922年劃歸膠澳商埠海西區。1930年劃歸青島特別市陰島區。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又歸屬即墨縣,日本投降後,仍屬青島市陰島區。
1949年陰島解放後,又歸屬即墨縣管轄。1956年陰島區、馬哥莊區、中華埠區、河套鄉合併,由陰島區公所管轄。1958年成立陰島人民公社,稱宿流生產大隊。1961年先後歸屬嶗山郊區、嶗山縣。1967年陰島更名為“紅島”。1984年撤紅島人民公社,成立紅島??人民政府。1991年撤鄉設鎮。1994年劃歸青島市城陽區紅島鎮。2001年撤紅島鎮改為紅島街道辦事處管轄。
宿流村中心位置為東經120°17′,北緯32°15′。其轄區:東與觀濤村相鄰;北與高家村、殷家村接壤;南部和西部瀕臨膠州灣畔,總面積三平方公里,合4495畝。截止2002年,全村1540戶,總人口3884人。
宿流村地質系膠萊盆地東南部青山地層。村後的北嶺屬隆起部分,東西兩側土地較為平坦。
居民區北高南低,落差為三米。北部水流沿村中心街溝渠流入膠州灣。
宿流村屬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年溫適中,有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氣候溫和的特點。由於瀕臨膠州灣,受海洋的調節作用,又出現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霜期短等海洋性氣候特點。
膠州灣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產資源天然寶庫,魚類、蝦類、貝類100餘種。宿流村前便是膠州灣,歷來以捕撈為主。特產有八帶魚、光魚、青板魚、梭魚、鯝眼魚、鯧魚、鮁魚、魷魚、刀魚、偏口魚、蝦蟹及各種雜魚。
宿流的黃瀾蛤、蠣馳名中外。黃瀾又稱黃巒。此地水質優良,不受污染,貝類在此生長期限短、繁殖多,個大肉肥,味道鮮美。高棉元首西哈努克來青訪問時,品嘗過黃瀾蛤、蠣,此事傳為美談。
宿流的黃瀾蛤、蠣成了一種品牌,連小孩子都有“吃黃瀾蛤、蠣一口,不吃肉魚一頓”的說法。
宿流村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現有養蝦池700餘畝,紫菜養殖2000畝,灘涂養殖面積12500畝。池養對蝦均為訂貨銷售。灘涂養殖的蛤蜊、牡蠣、泥蚶,每日兩個碼頭打垛成堆,也供不應求。
宿流村的自然景觀不僅引來無數的好奇者前來觀賞,且也使部分學者爭相前往洞察其中的奧秘。
立於西海岸,目睹“黃瀾”,好奇心理頓生肺腑。在連聲叫絕的同時迸發出一串迷惑難解的問號。古人云“有人搖出黃瀾頭(指航板),走遍天下不用愁”。意思是:誰搖著舢板衝出黃瀾頭,誰就是征服這一海域的佼佼者。此言足證流急。俗話說:無風三尺浪。在海不揚波,平靜如鏡的時刻,站立岸邊,頓覺惟有黃瀾頭簇擁著一朵朵的浪花,這是絕妙難得的鏡頭。再細察,黃瀾周邊,水均為綠色,綠到一清見底之程度,而面積200餘畝的黃瀾,海水卻是黃色。
西南海邊的窯灣溝前,有一綹細沙海灘,赤腳步入沙灘之上,沒有踏沙之感,而好似踏著一團絲棉。尤為甚者,坐沙灘之上,遠眺、細看:碧海,藍天下的青島、黃島的建築物歷歷在目;滿載航行的大小船隻,穿梭般的來往不絕;魚蝦跳躍,海鷗飛翔;清風拂面,微波嬉灘。這就是紅島著名的八大景之一的“西沉歸帆”。
宿流村沿海的奇灘怪石,濱海綠色長廊加上三萬株名貴花木的點綴,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濱景點,使人流連忘返。
宿流村的三官廟建於清朝嘉慶年間(1800年)。廟房造型屬道家傳統型。瓦房頂端脊骨和四角飛檐排列著形態各異的獸類,色彩暗淡。廟內有三兄弟的神象,兩側各路神將站班。樑上繪有五彩繽紛的金龍盤柱,四周有引人注目的壁畫——在山水樹木襯托下的道家人物,各個顯出清靜無為的神態。廟內有鍾、鼓、磬三種樂器,院內桑樹上掛著高一公尺,直徑為0.5公尺的大鐵鐘,每逢年節方能聽到鐘聲轟鳴。大廳外豎著帶有道家標誌的旗桿。現廟宇拆除,成為宅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宿流村建第一處學校,規模216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主房18間,分六個教室。教室外為走廊。東廂房7間,西北角伙房2間。正門向陽(階梯式),便門在西。一進正門有一圓形花壇,校內教學設施布局合理。建校竣工時,青島市市長沈鴻烈前來視察,對校建和配套設施,予以較高評價。2001年村委辦公室翻新,該校拆除。
建國前,宿流村民有自願組織,於冬閒時間排列文娛節目,春節期間演出的傳統。
建國後(1950——1955年)村政府文教委員呂明普組織村中戲劇愛好者,吸收學生參加,進行劇目排練,先後演出了《劉胡蘭》、《白毛女》、《九件衣》、《小二黑結婚》、《李二嫂改嫁》等12個劇目。1967年—1978年,初以青年團為中心,後黨支部書記呂明寬牽頭,先後排演了《奪印》、《紅燈記》、《江姐》及呂劇《李二嫂改嫁》,頗受歡迎。
舊中國因生產力落後,糧食產量低下,多數村民難得溫飽。自德國、日本帝國主義相繼侵入紅島之後,加之官府腐敗透頂,游擊隊逼錢要糧,土匪或明或暗橫行鄉里,情勢極端險惡。村民在鐵蹄下抗爭,在生命線上掙扎,有的離鄉背井,不知去向,有的出賣勞力苦度春秋。
建國後,1950年實行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分到土地的村民用寬厚的臉瞠親吻第一次屬於自己的田園,用滾滾熱淚浸潤著希望的種子。1955年成立互助組,1956年成立八處初級社,旋即轉為八處高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八處高級社並為二處即新勝三社和新勝四社。1958年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確定後,宿流村又劃屬陰島人民公社宿流耕作區,按軍事編織設四個連十六個排,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全歸公社所有,人力、財力統一調配。1959年成立宿流村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61年全村組建三個生產大隊。1966年三個生產大隊合併,成立宿流村生產大隊管委會,下設十五個生產小隊。1984年撤大隊管理委員會,成立村民委員會,土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船網工具按投標形式,下放到戶。
宿流村走了三十年的集體化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宿流村民利用兩面環海的優勢和域內肥沃不衰的土地,大力發展漁農業生產,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大河有水小河滿,村民生活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生產、生活環境亦有了明顯改善。但在創業過程中,由於採取了某些不切實際的做法,出現過一些波折,走過一段彎路,造成了無法估量的人力、物力、自然資源的損失。
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像春雷一樣催醒激歡了宿流村民,使其抓住機遇,開拓創新,競相爭秀,率先致富,各個領域日新月異,萬象更新,出現了民殷村富的可喜局面。1978年農業總產量76萬公斤。1998年增至122萬公斤。全村水產品加工廠20處,商業、服務業112家,灘涂養殖100戶,紫菜養殖2000畝,特種動物養殖24戶。工商企業1993年總收入306萬元,1999年增至4801萬元。服務業1993年總收入46萬元,1999年增至682萬元。從1993—2002年十年間全村平均年總收入9272萬元,人均年收入3000元。2002年全村完成經濟收入12356萬元,集體可支配資金178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4700元,被街道辦事處列為經濟指標各項考核第一村。
2001年至2002年,對宿流村是凱歌高奏、好戲連台、春潮正濃的輝煌歲月。2001年青島市政府確定宿流村為“海洋產研區”,這是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機遇,開拓了宿流村的發展空間,逐步向高層次、寬領域、縱深方向發展。現招商引資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日本大善、香港恩利、三洋水產、紅福英水食品有限公司,總投資4960萬美元,占地925畝。這個大步跨越,為宿流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抓住橫觀調控以適於內部和外部的經濟發展,宿流村宏偉工程的另一個側面,更令人關注和感嘆。1993年投資150萬元開闢了紅島第一處海產品批發市場;投資90萬元,先後建成兩個海港碼頭。2000年舊房改造建起了5400平方米的住宅樓和商業網點。2001年紅島街道投資於宿流村後、村西的工業區,建造了一流標準的柏油路一條。是年投資48萬元新建村委會辦公室一處。2003年投資40萬元用於全村及廠區自來水改制,改變了投資硬軟環境,實現了“水、電、路、通訊”等五通一平。
宿流村尊重知識,尊師重教,蔚然成風。1994年與觀濤村合力投資163萬元,建起了高規格達青島市一類標準的國小教學樓。2002年又按照青島市規定的一類標準,投資41萬元,翻新幼稚園一處。2002年投資10餘萬元為國小購置了31台微機;投資一萬餘元為幼稚園進行了綠化。建國以來,經各類學校培養出的大、中專院校學生,為紅島之首。截止2000年全村大專以上學歷56人,中專學歷(不含高中)187人。呂明灼晉升為大學教授,呂明祥被授予大校軍銜,呂明獎等在軍、政界任重要職務。
宿流村精神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尤為明顯。1997年投資230萬元建造了三公里長,8米寬的濱海瀝青大道;1999年又投資12萬元按照綠化、美化的景觀標準加以修整,現已成為令人注目的景點。2000—2001年開闢樓區南北大街、整修西北大街及中心街西部排水溝,總投資3308萬元。1999年又投資4.8萬元,購置各種花木,對居民區內進行綠化、美化。為徹底改變西部環境,使西部工業區成為理想的“海洋產研區”,2002年又栽了300畝的沿海防護林。2003年又投資1萬餘元購置了新式垃圾桶30個,均勻地布設於居民區內,由垃圾車定時處理。
在村民生活中,令人欣喜的變化是:人們的心態變得開始理智和成熟起來,期望值變得更加現實。近幾年村“兩委”不斷加大文化陣地建設力度,有力地推動了村級“兩個文明”建設。2002年村委院內整新了文化教育中心、黨員活動室、村民夜校、婦女之家、老年之家等文化辦公設施,配備了音響和各種書籍報刊。由於老年人較多,又開闢了兩個老年活動中心。這樣昔日徘徊街頭,甚感無聊的老者,每日可自由自在地進入活動中心,或看看書、讀讀報,或下象棋、玩撲克,或彈彈拉拉唱上一段,實為美不勝收,其樂無窮。宿流村的老齡婦女秧歌隊和青年舞蹈隊,在紅島街道是頗有名氣的,多次參加城陽區、紅島街道組織的文藝活動,並獲獎。如今的宿流村,村風正、民風淳,村民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
宿流村整體推進奏效,重點突破成功,被授予青島市文明村莊、市級安全村莊和區級先進黨支部稱號。
在發展大青島的框架內,紅島的全面開發已成定局。宿流村幹部、民眾滿懷信心地依託自己的優勢,大展雄風,高揚“龍頭”,為率先實現“經濟國際化,城市園林化,社會現代化”的奮鬥目標而不斷開拓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