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大店鎮

宿州市大店鎮

1992年轍區並鄉後,大店設鎮,2000年設中心鎮。 大店是個古老的城鎮,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較多,頗為覽古方勝者所嚮往。 榮譽:大店鎮從九一年起連續八年被評為宿縣地區“十佳文明集鎮”。

大店鎮:

宿州市埇橋區大店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7.25304度,北緯33.58914度。 位於宿州市埇橋區東郊,北依汴河西鄰朱仙莊、蘆嶺兩大國有煤礦,南毗固鎮,東與靈璧縣接壤,全鎮轄40個行政村,219個自然莊,312個村民組,人口8萬人,總面積202平方公里。
下轄村
農科村、商盧村、大店村、大東村、大南村、大北村、姜劉村、雙王村、王圩村、大北村、八大家村、昌圩村、大周村、大鄭村、雙廟村、天門村、蘇廟村、瓦坊村、孟圩村、西張村、三里村、大顧村、展橋村、史圩村、張巷村、汪劉村、馬廟村、蘇劉村、汪圩村、八里村、河北村、張廟村、洪馬村、平安村、陳橋村、河南村、李壽村、四卜村、剛王村、梁場村、湯虎村。
農業大鎮
可耕地16萬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年糧油總產量可達15萬噸,經濟作物以瓜菜、花生為主。
歷史:
在戰國時期即為南北官道上的驛站,當時名“安陽亭”。漢代就亭建立“安陽縣”,唐代將安陽併入符離縣,城址更名“靜安鎮”,又為沿隋堤東西官道重要驛站,歷經宋、元、明、清數代,作為驛站一直未變。民國後宿州多次改名縣、市、區,現為埇橋區轄鎮。 大店在宿城東面50華里處,故又名東五鋪。因該鎮有南陽寺(現為大店中學校址)規模頗大,舊社會燒香拜佛者絡繹不絕,往來香客相互問訊,輒日“從大殿來”到“大殿去”,積久成習。“大殿”名稱便取代了東五鋪;又因“殿”與“店”同音,逐漸成為“大店”。 1992年轍區並鄉後,大店設鎮,2000年設中心鎮。
名勝古蹟:
大店是個古老的城鎮,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較多,頗為覽古方勝者所嚮往。 這裡有古老的歷史遺蹟和眾多的名勝。
距大店5公里的堡顧家,為商代烽火台遺址;
東面8公里處車家湖,是大丞相田千秋(一名車千秋)的府第;
西南安陽村,是古安陽縣,安陽亭的遺址;
唐槐:東面與靈璧交界處,有“唐槐”一株,四人合抱粗,雖歷經淪桑,卻虬枝盤旋,枝葉茂盛。傳說唐槐上秦瓊掛過鐧,羅成拴過馬。九五年,當地政府和民眾捐資數千元對古樹進行去腐填空修救,並樹碑立傳,昭示後人保護歷史文物。
鎮內有“馬號汪”(是古驛站舊址)。
九六年集鎮開發建街,驛站舊址上樹起一座20米高的俊馬奔騰雕塑。
鎮西北展橋原名“斬橋”,是因農夫斬神羊變無頭石羊而修的。
展橋烈士陵園:安葬著早年革命領導人王恆照等二十多名烈士。陵園占地十多畝,蒼松翠柏數百株,每逢清明節,這裡成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教育的勝地。
大店人物:
在大店出生的有著名新聞記者鄭重,革命先輩楊海波早年都在此轉戰多年,留下不少英雄故事。
交通:
2011年5月22號竣工,目前已經正式投入使用的京滬高鐵,303省道,村村通的鄉道貫穿其中。

風俗:
大年三十(臘月的最後一天)早上貼春聯,忙活做飯炒菜,全家團圓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點整放鞭炮開飯,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餃子為主,初一早上一大早要帶第一鍋餃子上墳祭祖且這頓餃子必須是素餡的不沾葷且餃子湯里要放入各種糧食,以喻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點心有油炸丸子、焦葉子(面片,當地叫“貓耳朵兒”)、螞蚱腿(細小不長的形似螞蚱的拐彎的腿一樣的麵製品,加糖和薑末),這些點心都要在臘月二十九之前做好。年夜飯不是正餐(通常是吃餃子(這個風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見),現在晚餐也是正餐,通常準備各種菜品,比較豐盛,當然餃子是必不可少的。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進城逛街趕集,初二接姑、姨等親戚。
榮譽:
大店鎮從九一年起連續八年被評為宿縣地區“十佳文明集鎮”。二000年被省命名為副縣級中心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