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
2 容城縣歷史 (三)、容城縣現代革命史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後,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從此,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開展起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容城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比較早。1921年,保定直隸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進步學生王孟雄等,秘密攜帶進步書刊回鄉宣傳馬克思主義,革命的真理開始在容城縣傳播。 在國共兩黨實行合作的高潮中,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知識分子紛紛到容城進行革命活動。1925年,中共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直隸省黨部負責人於方舟和共產黨員翟少痴先後到容城開展革命工作,在發展國民黨員的同時秘密發展共產黨員,創建了國民黨容城縣黨部和中共容城特別支部,使容城的革命鬥爭有了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是年秋,進步教師劉通庸在白龍村敬業兩級國小利用教師身份,宣傳革命道理,開展革命活動。此後容城縣的革命鬥爭逐步活躍起來。1925年6月,為聲援上海“五卅”工人運動,容城縣成立了“滬案後援會”,全縣師生千餘人上街遊行示威,爆發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民眾運動。1925年夏到1926年,容城縣成立了反封建的民眾組織“天足會”,號召廣大婦女抵制纏足。不少村莊拆拉了神廟,興辦學校。1926年底,又接連爆發了反對“八厘公債”和“文書貼印花”的民眾鬥爭。通過這些鬥爭,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宣傳,逐步為人民大眾接受,許多青年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6年3月,容城縣青年楊子英、李學珍、馬學儒到廣州參加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學習;同年5月,容城縣青年高朴、孫洪恩、莊士榮參加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學習。8月,高朴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以後,中共北方區委員會遭到嚴重破壞。同年7月,汪精衛又背叛革命,大革命失敗。在全國形勢惡劣的情況下,中共容城特別支部保存了組織,堅持革命鬥爭。 1930年4月,容城縣“革命文藝研究會”建立;1931年4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容城縣委員會和中國共產黨容城縣委員會相繼誕生。隨後,又成立了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成員的“容城縣反帝大同盟”和由貧苦農民組成的進步團體“容城縣赤衛隊”。 1932年1月,中共容城縣委領導進行了一場震動全省的農民運動。3000多名農民憤怒砸毀了搜刮農民的縣官產局。同年7至8月間,又發動組織縣東農民砸毀了坑害人民的白溝河官商鹽店。 1932年9月,中共容城中心縣委員會即中共容(城)安(新)雄(縣)定(興)新(城)中心委員會成立,陰一剛任書記。1933年初,容城縣的共產黨員發展到140多名,黨支部共有18個。後由於叛徒出賣,縣委和團縣委癱瘓,容城革命鬥爭處於低潮,直到抗日戰爭初期。 抗日戰爭初期的1937年9月15日,日本飛機分兩處轟炸容城。9月19日,國民黨軍隊第五十三軍南退路過容城,容城縣國民黨當局隨軍南撤,當地的一些地主、土匪遊民紛紛拉起武裝,局面異常混亂。 10月,中共保屬省委派共產黨員李大昭到容城開展工作。12月,共產黨領導的河北游擊軍派賈桂榮到容城,將當地大股武裝改編為河北游擊軍第八路軍第二師,並擊潰了拒不接受改編,危害百姓的小股土匪武裝,使混亂的局面得到了控制。 1938年1至7月,中共冀中省委、中共冀中區四特委先後派大批幹部到容城開闢工作,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39年,容城縣抗日根據地在農村的大部分地區形成。1940年,縣、區、村的黨、政、群、武裝組織普遍建立,開展了憲政運動,實行了減租減息、合理負擔,廣大婦女、兒童站崗放哨,青壯年紛紛參軍參戰。抗日洪流滾滾向前。 1941年4月,華北日軍推行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6月,開始對平、津、 3 容城縣歷史 保三角地帶瘋狂“掃蕩”,在容城境內和臨界,先後製造了一系列慘案。容城縣軍民在中共冀中十地委和中共容城縣委的領導下,進行了頑強的反“掃蕩”鬥爭,積極開闢“堡壘戶”、“堡壘村”,創造性地開展“挑簾戰”、“地道戰”;打入敵偽內部,開展偽軍工作,掌握兩面政權,同時進行整風學習,開展大生產運動。從而使容城人民的抗日鬥爭烈火越燒越旺。 隨著抗日戰爭全面反攻的開展,容城縣軍民在容白公路設伏,全殲白溝警備二大隊;在段莊村北的津保公路活捉了偽縣長王朝新和日本顧問奧金尚彥;平毀了縣境內的全部封鎖溝;端掉和迫退了縣城以外的所有日偽據點。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27日,容城縣人民抗日武裝配合八路軍收復容城縣城,贏得了八年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 日本投降以後,國民黨妄圖以武力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在冀中及相臨地區,國民黨軍隊先後搶占了平、津、保等城市及平漢鐵路沿線的城鎮。1945年9月初,原新城縣漢奸武裝王風崗部被國民黨收編為“河北省保全第七總隊”,其他漢奸武裝也同時被收編。 國共兩黨簽訂《雙十協定》後,容城縣進行了精兵簡政。 1946年1月,國共《停戰協定》簽定不久,國民黨軍隊就開始了對容城邊緣地區的軍事進犯,從而湧現出“野橋八次保衛戰”,擊退了敵人的進犯。6月,國民黨發動了全面內戰。7月,根據鬥爭需要,設立容定縣。9月,駐保定、徐水的國民黨軍隊2000多人,長途奔襲並攻占容城縣城。10月,冀中十分區七十五團在容城軍民配合下,全殲國民黨容城保全大隊,解放了容城。年底,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犯,容城縣1100多名青壯年踴躍參軍,編入冀中十軍區七十六團。 1947年8月,北平國民黨第十六軍及“還鄉團”武裝大規模進攻容城,到處扶植地主政權和地主武裝。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察冀野戰軍一部和冀中軍區、十軍分區部隊發起大清河北戰役,國民黨第十六軍退出容城。容定獨立營和區、村民兵武裝摧毀了國民黨軍隊扶持的各地主政權及“自衛團”組織。11月,容城全境解放,成為鞏固的解放區,全縣工作重點由軍事鬥爭轉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各項事業,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年底,根據中共中央10月公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展了全面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1948年8月,恢復容城縣建制。中共容城縣委、容城縣民主政府建立並進駐容城縣城。隨後,開展了平津支前運動。 1949年10月1日,中化人民共和國成立。容城人民從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進程。 (四)、現代革命人物 1、陰一剛 陰一剛(1908.2—1994.6.17),容城縣東牛鄉東牛村人。 1925年1月,在容城縣白龍村敬業兩級國小任教。是年四、五月間,中共順直省委負責人之一於方舟同志到容城進行革命活動期間,陰一剛受其引導,開始接受進步思想。此時,在國共合作的推動下,南方革命運動高漲,北方革命正蓬勃興起,經於方舟同志介紹,他加入了國民黨。 1927年1月,陰一剛到容城縣午方村北校任教。1929年春,共產黨員劉通庸(原名劉傳中)到白龍村敬業兩級國小任校長,陰一剛等進步青年主動與之接近。在劉的影響下,陰一剛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認識到國民黨1927年叛變革命後,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勾結北洋軍閥,更加殘酷地壓榨人民民眾,只有參加共產党進行革命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儘管當時環境極端殘酷,他仍然於1929年夏毅然退出國民黨,並於1931年由陸治國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1930年四、五月間,由陰一剛牽頭和容城縣東關國小教員張紹棠、東牛村國小教師劉吉昌等人發起並組織了“革命文藝研究會”。其政治主張是:反對國民黨,擁護共產黨。它的一系列活動,大大激發了一批青年的革命熱情,促使他們走上革命道路,宣傳並團結了周圍的農民民眾,為容城縣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1931年4月,保定共青團特委負責人陸治國到容城縣進行革命活動。在陸的直接領導下,陰一剛等以“革命文藝研究會”為基礎,發展了容城縣第一批共青團員,成立了中共青年團縣委。後受中共保定特委書記賈振峰委派,在容城縣發展組織開展工作。1931年農曆4月下旬,在東牛村陰一剛家裡召開了容城縣第一次黨員大會,成立了中共容城縣委,陰一剛被選為中共容城縣委第一任書記。 1931年7月,中共容城縣委、縣團委發動並領導了教師、學生反對反動教育局長和兩校校長的青年運動。 1932年1月,中共容城縣委縣團委領導3000名農民砸毀了搜刮農民的縣官產局。同年7至8月間,又發動組織縣東農民砸毀了坑害人民的白溝河官商鹽店。 1932年9月,中共容城中心縣委員會即中共容(城)安(新)雄(縣)定(興)新(城)中心委員會成立,陰一剛任書記。1933年初,容城縣在陰一剛領導下,黨員發展到140多名,黨支部18個。後由於叛徒出賣,縣委和團縣委癱瘓,容城革命鬥爭處於低潮。此時,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組織上調他到保定特委,途中不幸與上級失去聯繫,開始了政治流亡生活,一直到1937年11月成為陝北公學的第一期學員。 陰一剛同志在容城建黨初期開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動,堅定地樹立了共產黨在容城縣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威信,鍛鍊了民眾,培養了一批黨的基層幹部,為容城縣以後的抗日救亡運動奠定了基礎。 2、胡德林 胡福才 胡福才,1913年出生於容城縣平王鄉郭村,原名胡小禿。 胡德林,1917年出生於容城縣平王鄉郭村,原名胡小尚,生父胡老亂。幼年隨母改嫁到平王鄉李郎村,隨繼父安印成改名安小尚,參軍後恢復原姓,並改名為胡德林。 1938年8月,晉察冀軍區紅一團,從日偽占領下解放容城縣城時,二人參加該部為戰士。1941年9月在著名的狼牙山戰鬥中壯烈犧牲,系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兩位烈士。 1985年9月,容城烈士紀念館建成,內立有“胡德林、胡福才烈士紀念碑”,他們將千秋萬代活在故鄉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