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禮聲中求索

宣禮聲中求索

《宣禮聲中求索》,肖芒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宣禮聲中求索

《宣禮聲中求索》講述了:5年前,我們在雲南大學“211工程”、“十五”民族學重點學科建設方案中提出設定“雲南少數民族村寨跟蹤調查與小康社會建設示範基地”這一項目。這是一項綜合性的項目,既涉及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的理論研究,也涉及運用套用人類學“互動作業”方法及其他學科的方法以促進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等套用性研究,以及引進智力、項目、資金等發展實踐運作問題;此外,還涉及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其中,在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理論研究中的一項具有探索性意義的工作便是:10個調查基地在當地各聘請若干名“村民日誌”記錄員,對本村每天發生的事情進行觀察與記錄,從中國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文化實際出發,把國際文化人類學界近20年來爭論不休、模式各異的民族志書寫問題在中國少數民族農村進行實驗,讓研究對象即文化持有者成為民族志的作者,運用“主位”(emic)方法,從“本文化”內部視角對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會文化進行敘述與評論,以求在當代國際文化人類學的學術平台上進行中國民族志和文化人類學的“本土化”創新,促進具有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的文化人類學建設。

目錄

“他者的傾訴”:還話語權予文化持有者——“新民族志實驗叢書”總序

一 民族志:文化人類學知識生產的結晶和學術創新的核心

二 “更徹底地讓研究對象發出自己的聲音”:以當代國際人類學界“文化書寫”問題為平台的實驗

三 用漢語敘述:基於中國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關係的本土化實驗

四 對話:多維交復話語張力的實驗

前言

納古鎮概況

第一章 歷史沿革

第二章 自然環境

第三章 人口

第四章 經濟

第五章 社會結構

第六章 政治及參政

第七章 人生禮儀

第八章 文化

第九章 體育活動

第十章 教育

第十一章 醫療衛生

第十二章 科技

第十三章 伊斯蘭教

第十四章 人物

第十五章 文物古蹟

村寨日誌

日誌記錄員簡介

後記

……

序言

5年前,我們在雲南大學“211工程”、“十五”民族學重點學科建設方案中提出設定“雲南少數民族村寨跟蹤調查與小康社會建設示範基地”這一項目。這是一項綜合性的項目,既涉及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的理論研究,也涉及運用套用人類學“互動作業”方法及其他學科的方法以促進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等套用性研究,以及引進智力、項目、資金等發展實踐運作問題;此外,還涉及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其中,在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理論研究中的一項具有探索性意義的工作便是:10個調查基地在當地各聘請若干名“村民日誌”記錄員,對本村每天發生的事情進行觀察與記錄,從中國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文化實際出發,把國際文化人類學界近20年來爭論不休、模式各異的民族志書寫問題在中國少數民族農村進行實驗,讓研究對象即文化持有者成為民族志的作者,運用“主位”(emic)方法,從“本文化”內部視角對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會文化進行敘述與評論,以求在當代國際文化人類學的學術平台上進行中國民族志和文化人類學的“本土化”創新,促進具有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的文化人類學建設。

文摘

2004一年4月16日星期五陰雨綿綿

通海縣委書記邢渭東、中小企業局呂發東局長等領導,再次到納古與黨政領導商量扶持小刀生產發展的有關事項。

納古學校30名教師和國小4、6年級學生共565名於下午3:30~5:00在階梯教室聽“法制教育”課,主講人為學校法制副校長王永輝,組織馬吉仙書記,主持納文群。

中午12點,清真寺的廣播響了,叫拜聲籠罩著整個村莊,儘管播放的內容重複,不仔細辨別上任教長的演講錄音,是聽不清說什麼的,但對納古人來說,這是一種召喚——這是聚禮日,要聽從真主的命令,所有男性回民要趕快放下手中的活,放下工作,做好大淨,來寺中聚禮。女性回民在家中禮拜。

學院的學生以及幾位掌教阿訇們陸續進了大殿,13點不到,開始手捧木刻版古蘭經誦讀(一般到13點15分結束)。接著,教長講了一刻鐘的臥兒茲,內容不離勸善戒惡。到13點30分,開始禮四番聚禮前的聖行拜,接著學院的一個學生用阿文宣講(虎圖白),宣讀結束後,集體跟隨伊瑪目禮兩番主命拜,之後,許多年輕人陸續離開,多數年長者繼續單獨禮完增加的撇申(即每日的響禮),最後,全體做杜阿,求真主承欲,全部結束後,不少人開上轎車和機車離開清真寺。戴著禮拜帽、穿著禮拜袍的少兒開始打鬧,有的聚在清真寺門口的小吃攤前買烤土豆、燒烤吃。

2004年4月17日星期六多雲間晴

今天上午,合儒勝建蓋磚木結構的新房子,一大早,親戚、朋友、鄰居共120餘人趕往這裡幫忙。在木匠師傅的指導下,這些青壯年納古人,熟練地豎柱、掛梁,3個小時後,大功告成。僅柱子就立起了16棵,即左山正前、左山前、左山中、左山後,左中正前、左中前、左正中、左中後;右山正前、右山前、右山中、右山後,右中正前、右中前、右正中、右中後。沉重8棵、穿方8點兒、大插梁8棵、小插梁8點兒、小矮人4個、托子4個、認12棵、掛方39棵、馬步梁4點兒。懸挑24棵:即左、中、右山前滾沿、山前老沿、山前二經、山正前二經、山脊、山後二經、山後老沿、山後滾沿。整座房子一下子就立起來,速度很快。納古人的這種“一點即通”的聰明才智、團結互助的可貴精神,是其他地方的人很難比擬的。

後記

雲南大學民族調查基地納古鎮回族工作站能夠順利的籌建,圓滿地完成任務,得到了雲南大學、玉溪市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同時,納古鎮原書記黃勇、鎮長魯燕標及鎮人大主任馬恆驤多次親臨基地,用最大能力支持、關心調查基地的建設和發展。納古鎮政府其他領導、各部門、清真寺兩屆教長、管事及文化學院的老師也大力協助此項工作,使我們的工作能順利展開,並取得豐碩成果。在此,我們向他們表示誠摯地謝意。

納家營清真寺、古城清真寺、納家營伊斯蘭文化學院負責人及師生長期以來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和關照,在大型活動和節慶中,為我們調查、攝影、錄像提供了極大方便,使我們能夠完整記錄了兩年來各大型活動的始終。

納古學校馬燦敏校長、國小納文群副校長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素材和信息,使我們能夠調查到教育等方面的真實情況和最新成果。

最值得一提的是納忠先生三兒子納家琨先生為我們提供了一院住房,作為我們調查的基地及工作站,使我們能有較好的工作環境開始研究和調查。另外,納忠先生的長子納家瑞先生給我們提供了書架的鋼材;納忠先生的子孫們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給予了我們最大限度的支持和關心,我們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此,要特別感謝的是日誌記錄人員馬恆驤、納文群、馬啟堯和桂陽4位同志,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為我們認真細緻地記錄下了納古鎮發生的一切社會、經濟、宗教活動,使我們的資料更豐富,更完善,具有研究價值和原創性。同時,也要感謝兩多年來一直為我們堅守在工作站的馬麗惠女士,她把工作站管理得有條不紊,讓所有的來訪者都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本書中,村寨概況由馬利章老師執筆,所有調查文本的整理、編輯、校對由肖芒編審負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