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既是一首送別詩,又是一首寫景詩。本詩借景抒情,既表達了對友人的惜別之情,又表明自己不得朝廷重用的愁苦。

作品原文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日暖泥融 雪半消,行人 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 路雲遮寺,清弋江 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 ,我心懸旆 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 逢春一寂寥。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泥融:泥濘。

(2)行(xíng)人:裴坦,字知進,進士及第,任宣州觀察府判官,詩人故舊至交。

(3)九華山: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國仙城”之稱。山在池州青陽(今屬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蓮花而得名,為宣州去舒州的必經之處。

(4)清弋(yì)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縣西,長江下游支流。

(5)的的(dídí):鮮明的樣子,這裡形容心情舒暢。

(6)懸旆(pèi):掛在空中的旗幟,這裡形容心情空虛。

(7)故國:故鄉,指長安。

白話譯文

和煦的太陽照耀著大地,積雪大半已消融,解凍的路面布滿泥濘,經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蔥,馬聲洪亮,催促主人上路。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你的志向像鴻雁一樣鮮明,躊躇滿志,而我的心情卻像懸掛在空中的旗幟般空虛。我們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裡,我隻身回到京城以後,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創作背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作於開成四年(839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將離任,回京任職。杜牧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潛山)去,杜牧便先為他送行,並賦此詩相贈。

作品賞析

文字賞析

首聯用明快的色調,簡潔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春郊送別圖。這兩句詩不只是寫景而已,它還交代了送行的時間、環境,渲染了離別時的氛圍。

頷聯,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九華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綠水環抱的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紺碧,景色優美。“清弋江村”,點明送別地點。“雲遮寺”,“柳拂橋”,最能體現地方風物和季節特色,同時透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關切和惜別時的依戀之情。這裡以形象化描繪代替單調冗長的敘述,語言精煉優美,富有韻味。兩句一寫山間,一寫水邊,一寫遠,一寫近,靜景中包含著動態,畫面形象而鮮明,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以上四句通過寫景,不露痕跡地介紹了環境,交代了送行的時間和地點,暗示了事件的進程。

頸聯敘寫行者與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鮮明的樣子。裴坦剛中進士不久,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像鴻雁那樣展翅高飛。所以,儘管在離別的時刻,也仍然樂觀、開朗,而詩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與好友離別,臨歧執手,更覺“心搖搖然如懸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傳》),一種空虛無著、悵然若失的感覺油然而生。

尾聯把“送裴坦”和自己將要“赴官歸京”兩重意思一齊綰合,兩人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裡,詩人隻身回到京城以後,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後面四句,藉助景色的襯托,抒發惜別之情,更見詩人的藝術匠心。

全詩寫山水有遠有近,抒情有虛有實,以江南美景反襯人物的滿腹愁情,情韻悠揚,風華流美。

名家點評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杜與裴俱為宣州判官,是時杜拜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將歸京,裴卻棄官游舒州,故杜送之以是詩。一寫時,二寫別,三寫舒州路,四寫歸京路,甚明。問:杜、裴既稱一色,然則詩何不用彈冠事耶?因此一問,忽然悟其五六之妙。言裴去志高如冥鴻,既是杜所甚明,杜又初歸,心如懸旌,未必遂容論薦,所以欲同歸而且不得也。末句反明宣州官中連歲歡握可知。

《唐宋詩舉要》:格調既高,語皆雋拔。

作者簡介

杜牧像 杜牧像

杜牧(803-853)晚唐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827-835)年間登進士第,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