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宣 告
——給遇羅克烈士
北島
也許最後的時刻到了
我沒有留下遺囑
只留下筆,給我的母親
我並不是英雄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
我只想做一個人。
寧靜的地平線
分開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選擇天空
決不跪在地上
以顯出劊子手們的高大
好阻擋自由的風
從星星的彈孔里
將流出血紅的黎明
創作背景
一九七○年三月五日,來自西伯里亞的寒流正在中華大地上肆虐,漫天的風沙蒙住了人們的雙眼——北京青年遇羅克因批駁荒謬的“血統論”而被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以 “反革命罪”處以死刑。
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的萬人宣判大會上,各個單位組織的“革命民眾”將會場擠得水泄不通——他們高呼口號,他們拍手稱快。
噩耗傳來,北島悲憤交加——他清醒地意識到,中國人的基本權利已遭到了空前殘暴的踐踏,而相同的厄運隨時都會降臨到每一個中國人的頭上。就是在這一可怕的時代背景下,北島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短詩——《宣告》。
文化大革命中,階級性取代了人性,像“做一個人”這樣最基本的要求,都已構成了對政府的叛逆。而這時的社會像一部超負荷的大機器,儘管內部已經開始生鏽變形,但外表的結構依然完好無缺。在當局看來,現在不過是換掉一顆不合規格的螺絲釘;而對遇羅克來說,想做一個人就得付出最慘烈的代價。
作品賞析
內容鑑賞
詩歌以烈士即將遇害這一特定時刻(“最後的時刻到了”)的心理獨白為載體,深刻獨到地揭示了烈士在一個非正常年代為追求真理而英勇獻身的高貴品質、勇敢精神和無畏氣概以及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只留下筆,給我的母親”,“筆”這個意象代表說話——言論自由——對真理的追求。“寧靜的地平線/ 分開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是說烈士即將面臨人的生死抉擇,那么他如何選擇?“我只能選擇天空/ 決不跪在地上/ 以顯出劊子手們的高大/ 好阻擋自由的風”,過去處決犯人往往讓犯人跪下,然後法警從後腦勺槍擊致死,完成行刑。這裡化實為虛,烈士“決不跪在地上”,因為跪在地上就會顯出“劊子手們的高大”,這些句子意在彰顯烈士不屈的精神和誓死捍衛自由的決心。“從星星的彈孔里/將流出血紅的黎明”表達烈士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總體構思
全詩以遇羅克烈士遇害前的這個特定瞬間為切入點,以烈士的自我內心獨白為詩歌內容的載體,選材精當,簡練傳神,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烈士的精神世界,完成了作者自身與詩歌人物形象的同構:他們一個是追求真理的勇士,一個是洞悉未來的預言家,當他們的精神融為一體時,就成為了這首《宣言》。由於新詩在當時被視為“小資產階級情調”正遭到文化界的批判,因而這首詩一誕生就成為一篇挑戰當時文壇的戰頭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