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郵郵票

客郵郵票

“客郵郵票”又稱外國在華郵票,指在中國領土上侵權設定郵政機構,並發行郵票。

簡介

客郵郵票客郵郵票
客郵”是指19世紀後半期,英、美、法、、俄、等幾個帝國主義國家,侵犯中國主權,非法在中國開辦郵政機構。正如當時把帝國主義派遣來我國一機關的代理人稱為“客卿”一樣,這些郵政機構就習慣稱“客郵”。

客郵票集的人不多,但由於客郵票基本都是所在國家郵票加蓋了具有中國含義的字型,都是加蓋票,給造假者以利用。由於很多原票都不值錢,假加蓋後作為客郵票,具有不少的欺騙性,而且一般都造目錄價比較高的品種。

舉例

例如,日本在1876年4月15日,首先在上海設定郵政局,它發售的郵票,在原日本郵票的下部,分別用紅黑兩色加印隸書“支 那”兩字(見下圖)。這種郵票,人們稱它是“客郵郵票”。

背景資料

“客郵”一詞始見於清海關郵政總署編寫的《大清郵政光緒三十二年事務情形總論(1907年)》。正如當時把帝國主義派遣來我國一機關的代理人稱為“客卿”一樣,這些郵政機構就習慣稱“客郵”。例如,日本在1876年4月15日,首先在上海設定郵政局,它發售的郵票,在原日本郵票的下部,分別用紅黑兩色加印隸書“支那”兩字。這種郵票,人們稱它是“客郵郵票”。
“客郵”指的是西方列強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在中國開設的郵局。鴉片戰爭後,隨著各類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中國國門洞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置中國主權於不顧,紛紛成立在華郵局。這些郵局往往直接受本國郵政機構管轄,在中國領土行使他們本國的郵政章程,發行各自的郵票,不僅收寄他們本國僑民的信件,而且收寄中國人的信件,並按他們的“國內郵資”收寄國際郵件。
郵權本應是主權國家的重要權利,但是19世紀末的清政府已經羸弱不堪,加之不熟悉國際公法,雖有抗爭,也無濟於事。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各國在華郵局得以持續經營,不僅侵犯中國國家郵政利益,往往還縱容走私,造成偷稅漏稅之事屢屢發生,這正是帝國主義侵華歷史的一個縮影。直到一次世界大戰後,在華客郵郵局才陸續撤除。
在中國領土上侵權設定郵政機構,並發行郵票的國家有英、法、德、俄、日、美、意、比等8國。起初,這些外國郵局只使用本國郵票,收寄外僑的信件。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開始售用在其本國(或所屬殖民地)郵票上加蓋外文"中國"字樣或專門印製有中國國名或地名的郵票。郵票面值也大都加蓋或印成中國幣值。郵票的種類計有普通、紀念、特種、欠資、快信和軍郵郵票等。法國在廣州灣租借地還發行過一枚小型張。從1894~1942年計有13個發行單位先後發行100套共1069枚郵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