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客家文學”歷史悠久,是文學百花園裡爭奇鬥豔的一簇。
贛南客家文學有悠久歷史和輝煌業績,曾有“文鄉詩國”之稱,易堂九子、貞堂七子、贛縣曾幾父兄、信豐王氏家族、大余戴氏家族、贛縣白鷺鍾氏家族等在贛南客家文學發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贛南客家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營造了濃郁的人文氛圍。 在唐前贛南幾乎沒有真正的文學創作,而到唐代則多有文人語涉虔州,但多為仕官或行旅其中,所作內容也多半停留在示別、寄贈等,對贛南的山水景致涉筆較多,而對風土民情、精神氣貌等更為深層次的主題內涵幾無涉獵。由此似可推斷,作為詩文創作高峰的唐代在贛南地域文學創作中聊無反響,亦可見出客家文化精神在贛南、在唐代尚孕育之中,以至在客家文學中只見星星點點,尚未露其崢嶸一角,這情形到宋代才見起色。宋代贛南客家文學在創作上縱比為波峰,但橫向相看,則更多停留在友朋酬唱贈別上,但真有客家風韻之作卻並不多見,只是從眾多的作家及作品看,宋代的贛南已逐漸顯露其文化一角,進入到全國一流作家的視野中。
粵北的客家人中湧現了不少才華橫溢的的詩人和文學家,羅可群在《廣東客家文學史》中列舉了張九齡、邵謁、余靖、廖燕以及連州詩人張鴻、鄧洵美等。他們的詩句和文章光彩奪目、流傳千古。此外,粵北的客家民間文學也以其特有的形式,活躍在客家民間,成為滋潤客家人的精神食糧。
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客家文學社團及其刊物是黎昔非和他主編的《曇華》文藝半月刊。
現狀
在台灣,客家文學是台語文學的一種。鑒於台灣社會一味追求“潮流”,為“弘揚”傳統文化,客家電視頻道將於26日起推出“客家文學系列”,將鍾理和、甘耀明和高翊峰三位客籍作家的作品搬上螢幕。
代表作家
黃遵憲為實踐其詩界革命的主張,在詩中融入了大量的客家民俗成份與民主性的精華。晚清時期中國詩壇上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崇古傾向:主要有模仿漢、魏、六朝的湖湘派;模仿宋詩的江西派和閩派;標榜唐人風格的詩派;模仿"西崑體"等流派。在上述這些流派中,儘管模仿古人的方式不同,但在推崇膜拜古人的內在思想上卻是一致的。這些人當中除少數參加當時的維新運動以外,大部分是晚清時期的高級官僚和封建文人,政治上是較為保守的。另一種傾向就是以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丘逢甲、夏曾佑、譚嗣同等為代表的改良派,以及稍後一些的提出革新詩界和突破舊詩樊籬的革命派們。"
丘逢甲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詩人、教育家,也是台灣近代客家文學之祖。作為愛國詩人,他以詩針砭時弊,抒寫憂世濟世的懷抱、思鄉之情和恢復之志。其詩具有英雄豪傑慷慨激昂、雄偉悲壯的風格。他又是近代“詩界革命一鉅子”,詩歌最能體現古典與現代的結合。作為一位客籍詩人,他寫出不少具有客家山歌風味和客家鄉土風情的作品。
李金髮成為中國20年代詩壇上的首領人物,同樣是客家文化孕育的。李金髮這位祖籍福建寧化石壁村的詩人,他原本是學雕塑的,但在象徵主義詩歌發源地的法國,他一方面從波德萊爾、馬拉美、魏爾倫等的詩中學會了摹擬人生的痛苦和無名的憂慮,感應著"世紀末"的病態心理。另一方面,在異國他鄉,他獨鍾情於以詩歌來抒發遊子的鄉思愁緒,與其故鄉山歌文化的發達關係極為密切。詩人自幼就對客家山歌特別是戀歌推崇備至,他曾回憶說:"歌中的情緒之表現,是何等纏綿,愛情何等真摯,境遇何等可哀,有時是大詩人所不及的......有些聰明的女人,可隨口歌唱,恰合她所欲表示的情思,如七言詩之入韻,其辭句組織的妙麗,真有出人意料者,記得我當年於赤日停午,閒行於峰巒起伏間,輒聞悠揚的歌聲,飄渺於長林淺水處.箇中快慰的情緒,和青春的悲哀,令人百思不厭......"。故而,詩人在收集整理《嶺東戀歌》時,曾大力提倡民眾文學,把家鄉的山歌讚譽為"民眾文化之結晶"。
研究機構
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台北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韶關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