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歷史
南嶽在宜興市區西南,本名南澗,吳孫皓封國山,禪此山為南嶽。山麓有南嶽寺,建於齊永明二年(484年)。唐天寶年間,稠錫禪師築庵於此。宋改勝果禪院,紹定間(1228年)重建法堂。明洪武二十四年改為南嶽寺。秦漢以來,以古蹟傳奇著稱於世。南嶽古寺歷經兵火摧殘,抗日戰爭時期幾為日軍燒盡。改革開放後,經宜興市人民政府批准,加以修繕後於1988年9月對外開放,成為中外遊客和佛教信眾所嚮往進香遊覽的場所。
寺廟布局
大門前有“大千世界、不二法門”對聯,一進山門是前殿,進去為大雄寶殿,後面為大悲閣。天井外有一平台,稱伏虎壇。大悲寺左右為香樓、庫房、精舍、寢室等。寺前有卓錫泉,清冽似鏡。寺左竹林外,有山泉從石壁下注,匯泉成池,壁高丈許,池圍五、六丈,相傳稠錫禪師在池邊自己剖腸洗滌,故名“洗腸池”。池外有澗泉,雨後水漲,如噴珠濺玉,淙淙可聽。山門前有大杉四棵,娑羅樹一棵,濃蔭蔽日,清涼愜意。現南嶽寺已成宜興佛事和旅遊勝地。出寺向左一片竹林外,有山泉從石壁下注,匯泉成池,壁高太許,池圍五、六丈,相傳稠錫禪師在池邊自己剖腸洗滌,故名洗腸池。池外又有澗泉,長達十多丈,雨後水漲,如噴珠濺玉,淙淙可聽。山門前有大杉四株,娑婆樹一株,濃蔭蔽日,景色清幽。歷代為荊溪十景之“銅峰疊翠”和“陽羨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