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草堂

東山草堂

明朝嘉靖年間,在朝廷任工部尚書的夷陵人劉一儒,於東山山腳下修建了一座能聚會和食宿的“東山草堂”。抗日戰爭時期,東山草堂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2003年10月,宜昌市政協攜社會各界在東山公園內重建“東山草堂”並鐫立張自忠公祭紀念碑,修建題詞碑廊。

簡介

亭旁詞碑 亭旁詞碑

東山草堂位於宜昌市東山公園內,於2003年10月重建的東山草堂是座鋼筋混凝土的兩層飛檐涼亭結構,橙紅色基調,亭下是黑色的張自忠公祭紀念碑,欄桿邊是一圈可供遊人歇息的石椅。亭前亭旁還有碑廊,鐫刻有社會各界人士的題詞。

歷史

張自忠紀念碑 張自忠紀念碑

明朝夷陵(宜昌)出了兩位與東山有關的大官,一位是在朝廷任工部尚書的劉一儒,一位是在朝廷任吏部左侍郎的王篆。兩人家均在夷陵城裡,前者在鎖堂街(後名爾雅街),後者在天官牌坊街(今名民主路),分別是因劉一儒清政廉潔鎖堂故事和王篆得“鐵御史”之稱受人崇敬稱其為“天官”立有牌坊而得名。劉一儒在世時,於東山山腳下修建有一座能聚會和食宿的“東山草堂”,方便到東山遊玩的客人。王篆在世時,不僅為修繕東山寺寫有記,並在發源於東山寺左側的綠蘿溪經會南湖之水流入長江處修有一座石橋,後人取名為天官橋,以示紀念。這兩位與明朝名臣張居正結為姻親和好友的高官逝世後,均葬於故里東山之上。雖頗有規模的這兩座墓至上世紀50年代已不復存,但他們膾炙人口的美談流傳至今。
到了近代,東山寺的香火更旺,東山草堂也可說是遇到蓬蓽增輝的好日子。清末川漢鐵路在宜昌動工興建,該工程宜昌總理李稷勛和總工程師詹天佑坐鎮宜昌指揮鐵路修建,並把修築鐵路指揮所在捷運路壩不遠的東山草堂作為接待應酬八方來客的場所及文化交流的中心。曾上《清史稿》文化名人錄的李稷勛,他作有題為《趙堯生前輩還蜀過宜昌酒集東山草堂因出示林紓畫萬松深處卷子索題》的詩,就是佐證。李稷勛於民國初年任宜昌商會會長,病逝後葬於東山之上,民國期間商界人士每年清明登山對其祭祀,懷念他對宜昌的貢獻。
民國時期的東山,山林破壞嚴重,山坡荒蕪,墳塋成片,“東山圖畫”不再現。1936年年初,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宜昌行轅成立不久,規劃建設宜昌“東山公園”。園內保留了東山寺、昭忠祠、東山草堂等,築路植樹,于山麓建石牌坊一座,鐫刻楹聯 “百卉斗春秋拓東山一區遊人應識從軍樂,大江流日夜望西陵三峽過客猶生敵愾心”,抗戰氣息已很濃郁。到1938年左右,抗戰局勢更趨緊張,經宜昌上大西南的人流如潮。許多文化名人如老舍等逗留宜昌期間,到東山公園的東山草堂談論時局和文化。《北平晨報》的主筆姜書閣舉家經武漢去重慶,在宜昌作短暫停留,即興作《過彝陵即今宜昌,夜坐東山草堂》詩一首,為東山添色不少。
對宜昌虎視眈眈的侵華日軍於1940年5至6月間發動了大規模軍事戰役“宜昌作戰”,中日雙方投入數十萬軍隊展開血戰。中國軍隊第三十三集團軍上將銜總司令張自忠在這場戰役中為國壯烈捐軀。其靈柩運往

重慶途中,在宜昌東山草堂停靈公祭三天。“不期集於東山寺者逾十萬人”,“東山寺外天如死”,“萬潮奔動祭將軍”(王陸一《宜昌哀輓行》)。宜昌的老一輩包括筆者的父母親,幾十年後對當時祭拜將軍感人肺腑的情景仍記憶猶新。東山寺和東山草堂皆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
從軍事的角度說,宜昌東山“為一縣主鎮”(清同治 《宜昌府志》),是武力把守宜昌城的天然屏障。1941年對侵占宜昌的日軍作戰和1949年解放宜昌的戰鬥主要戰場就在這裡。上世紀70年代初,在東山寺原址為犧牲的烈士建成“解放宜昌紀念碑”及陵園,10年後又對陵園擴建。到新世紀初,市政協提案促使在東山烈士陵園重建東山草堂,在草堂內修建了抗戰名將張自忠將軍公祭紀念碑,不久又續建緬懷張自忠將軍碑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