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塘鎮[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下轄鎮]

官塘鎮[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下轄鎮]
官塘鎮[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下轄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官塘鎮位於湘橋區東南部,南面與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接壤,面積29.2平方公里,轄15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人口3.5萬人。旅居國外僑胞2萬多人,是著名僑鄉。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7億元,外貿出口1230萬美元,工商稅收1868.9萬元。全鎮共落實糧食種植面積18311畝,各類水果種植面積近5000畝,水果總產量3484噸。此外,還推廣一大批名、優、稀水果和蔬菜品種,如水晶番石榴、珍珠番石榴、東升南瓜、釋迦林檎、青棗、泰國楊桃等,且呈現出規模效益。牛蛙養殖也有相當規模。汕汾高速公路潮州出入口位於官塘工業小區,汕汾高速潮州支線橫穿工業小區,規劃中的潮揭高速公路也將貫穿境內。近幾年來,由於投資環境的改善,企業增資擴產,技術改造,提高產品檔次,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翔鷺鎢業有限公司是市20家龍頭企業之一,也是省民營高科技企業,其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翔鷺鎢業有限公司和順泰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質量已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官塘工業區還將在此基礎上創辦一個面積達2000畝的市民營科技園區。

基本信息

鎮情簡介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汕汾高速公路潮州出入口位於官塘工業小區,汕汾高速潮州支線橫穿工業小區,規劃中的潮揭高速公路也將貫穿境內。鎮、村道路基本實現水泥路面化,且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通信事業迅猛發展,全鎮程控電話總裝機容量7000門,電話用戶達5400戶,電話普及率75%,建成移動通信基站,110千伏變電站。

工業小區建設步伐加快。創辦於1993年的湘橋區官塘鎮工業區位於汕汾高速公路潮州支線官塘鎮路段兩側,占地3000畝,設有5個功能區:A區為礦產、陶瓷、皮塑、不鏽鋼生產區;B區為農產品加工區;C區為生活服務區;D區為紙品包裝區;E區為旅遊度假區。已有30多家企業到工業小區落戶,投資總額5億多元,主要產品有礦產、陶瓷、塑膠、紙業、食品等。近幾年來,由於投資環境的改善,企業增資擴產,技術改造,提高產品檔次,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翔鷺鎢業有限公司是市20家龍頭企業之一,也是省民營高科技企業,其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翔鷺鎢業有限公司和順泰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質量已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官塘工業區還將在此基礎上創辦一個面積達2000畝的市民營科技園區。

社會事業:

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開展以“美在鄉村”為主題的民眾性文明創建活動,被市、縣評為文明村鎮和創建文明先進單位,全鎮有中學1所,國小9所,農產品集貿市場3個,鎮級中心醫院1所,衛生站27所,文化站1所,廣播電視站1所。農村民眾文體活動日益豐富,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進一步提高,全鎮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地理交通:

官塘,位於潮州市區東南隅十公里處,南面與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接壤,地形南北長而東西窄,象一隻香蕉,北部山巒綿延,南部平原。官塘山明水秀,氣候適宜,但多山地,自古交通不便。古時只有北溪水運。當地民諺云:秋溪路,巷頭渡,還勝過婆姐嶺路。婆嶺路,過往行人,都應爬越由山石砌成,上下兩面三百多級,長約半公里的陡坡曲徑攀登過婆嶺山麓。農民肩擔農產品上城出賣,都操此路,下店市也走羊腸小道,遇上雨季內澇積水,往店市之路被水所淹,只得改乘渡船才能上店市,水運交通1940年以前從北溪上潮城,下樟林、東隴都以它為交通要道。巷頭渡,新埠渡口成為官塘客運的裝卸站,據解放前統計,官塘各村村民,合計有木船170多隻,五肚船(約5噸位)5隻,其中有一半載運商品貨物。解放初,元房村民陳桂芝,還置電船一艘於北溪行駛,那時北溪的水上交通,對官塘的貢獻很大,可是1950年以來,北溪河床日高,水運交通不便。

1942年日寇侵占潮城時,日寇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從潮城修築公路經仙田、崗湖、官塘到蘇寨新埠,又從官塘修公路通往店市,1945年日軍投降後,官塘有權勢人物李振智、陳英京等人,利用這條公路(北至潮城,南至蘇寨新埠渡口,然後過此渡通往東隴),組織安東公路永樂汽車行車公司。當時的董事長許世芳、副董事長郭子弼,經理李振智,副經理問之(賢裕),司機陳桂芝等。經營約自1946年至1947年。1942年至1943年間,潮城淪陷,港口、新埠兩渡口,曾是食鹽、生活物資運往大浦、豐順一帶的轉運站,路線是官塘、歸湖、榴隍、大浦。

1949年冬,官塘解放,原安東公路沒有管養,路面泥土流失,加之兩旁路面被人占為耕地,路面狹窄,車輛不通。交通水陸兩不便,故官塘被人戲稱為獨腳官塘(即上潮城原有安黃公路,安澄路,但因安澄路婆姐嶺段不通,只能走安黃路,故稱獨腳)。

1976年原鐵鋪拆為鐵鋪、官塘兩公社後,官塘人民,在當地黨政的領導下,為了發展家鄉經濟,幫大力發展交通。原巷頭渡於1955年冬改建水橋,為了建橋的需要,同時於騰福鋪修了一段2.5公里長的簡便公路連線安黃公路,運載建橋物資,後木橋被洪水衝垮,又經兩次重修,成為水泥結構大橋。1958年又從象山村修一段至騰福鋪庵頭的公路。

1977年於新社址螺地山修了約長1.5公里的鄉道,通往巷頭橋,連線安黃路,西接安澄線,同時修好螺地山新市場路段,為使交通進一步發展,1985年,新市場路面填高、擴寬。

安澄線婆姐嶺路段,經當地黨政的努力,經汕頭地區交通局同意,決定降坡,工程於1979年開工,1982年竣工,降坡38米,至此時,安澄公路才能通車。

1979年,為了鄉道暢通,又從蘇寨至三弈開闢鄉道約3.5公里。

1986年重修官塘石湖村至蘇寨的鄉道路段2.5公里,把原來不平的路面填平、加高、加寬。(原路面寬5米,加至7米)。

1987年6月,重修巷頭橋至象山面前橋路段,長約1公里,工程投資3萬元。

時至今日,官塘的交通已經非常便利了,汕汾高速公路潮州出入口位於官塘工業小區,汕汾高速潮州支線橫穿工業小區,規劃中的潮揭高速公路也將貫穿境內。鎮、村道路基本實現水泥路面化,且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隨著交通的不斷發展,官塘的經濟也日益活躍起來。

地名溯源:

走出了潮州古城東門,越過湘子橋,折往東南,巍巍的明代建築物鳳凰塔驟現眼前,寶塔之下,韓江又在這裡分流,北溪源於此處,蜿蜒伸向東南出海。沿塔邊公路(安澄線)走十公里,忽為七峰屏列擋住去路。至此,行人需吃力登山,當你汗流頰背登上婆嶺頂稍事休息時,就會為眼前景色所陶醉,頓使人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觸。縱目南望,別有一番清新景象:蒼蒼屏山,幽風徐拂,山花芬香沁人心脾,泱泱北溪象一條聖潔的玉帶鑲嵌在錦秀的大地上。田野碧綠蒼翠,一望無際,其間村落星棋羅布,北溪之濱有一形似覆釜之大村莊,就是具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官塘村。
官塘古稱鶴塘,在 1888年修的《海陽縣誌·輿地》載:“秋溪都鶴塘(鄉)內有巷頭、巷內、元房、下巷、湖陽等名,距(潮州)城二十二里”。恆古至今,這個村落的名稱幾經變易:古稱“鸛塘”,鸛,水鳥也,身似鶴,鸛有二種:黑者似鵠,白者巢樹,傳說鸛生三子為一鶴,故後來地名沿化而稱鶴塘,又因自宋代屬海陽縣屬懷德鄉秋溪都,故又曾冠以秋字在前稱秋塘,宣統二年(1910年)以後,改稱官塘。 由歷史名稱來看,我們可追憶古代官塘之地形地貌特點,鸛也好,鶴也好,均屬近水生存禽類,必棲於江畔湖濱;塘,應是池沼窪澤之地,顧名思義,並根據地貌形象,一千多年以前,官塘這個似釜山小丘前面,皆是一片茫茫汪洋,鶴鷺群集棲息之地了。

各村簡介

石湖村

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官塘鎮的石湖村,東南與澄海區隆都鎮接壤。石湖,昔名湖陽,後概括村中“石門巷”、“湖兜”兩處地名而成石湖。村民大部分系宋代海陽縣令陳坦暨其弟陳增一之後裔。村中以陳為主姓氏,兼有吳李等姓。

奕庵村

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官塘鎮的奕庵村,東南與澄海區隆都鎮接壤,屬官塘鎮,人口800多人,明初謝氏創村,明中葉肖【蕭】氏從澄海樟山村遷來定居,繁衍成主姓,因古時村北山上有庵堂一座,村建於山下,故名。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有耕地215畝,山地50畝,以農為主,種植泰國楊桃、火龍果、水稻、番石榴。村民多從事建築行業,被稱為“灰工之鄉”。也多部分村民從事“旅遊”行業,從商於泰國,近年高樓疊起,祖祠一座,老人活動室一間,標準公廁多間,全村路面全部為水泥路,村民用電燈照明,自來水,有鎮道慧如路經過。

官塘鎮區劃

445121113001 121 官塘社區

445121113200 220 奕湖村

445121113201 220 奕庵村

445121113202 220 奕東村

445121113203 220 堯里村

445121113204 220 蘇三村

445121113205 220 蘇二村

445121113206 220 宮頭村

445121113207 220 頂鄉村

445121113208 220 城甲村

445121113209 122 石湖村

445121113210 121 巷下村

445121113211 122 元房村

445121113212 122 巷頭村

445121113213 220 象山村

445121113214 220 秋溪村

自然條件

官塘鎮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