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聊生
簡介
“官不聊生”與“民不聊生”不是一個概念。官員有固定的職業,有穩定的收入,有良好的社會保障,有福利待遇。所以,“官不聊生”並非指生活狀況。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人說“官不聊生”呢?細細分析,原來是在正風肅紀之下,一些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可以以權謀私、為所欲為了,民眾期盼更高、從政標準更嚴、肩上擔子更重、壓力更大了,一言一行都得接受組織、民眾和社會的嚴格監督。
對幹部來說,“官不聊生”多少有些矯情。本來,當官就需要清正廉明。“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中央出台的“清規戒律”就是為官從政的行為規範,身為幹部理應嚴格遵守。中央的一系列治吏之舉,劍指的問題都是本不該發生的,都是老百姓深惡痛絕的,也與政治清明背道而馳。治國首在治吏,整治與規範,意在將“亂走”的權力趕入“籠中”。況且,禁令扶正祛邪,對幹部也是一種愛護。
“官不聊生”背後的真問題
剛剛過去的2014年春節長假,對一些幹部來說,過得有些“乏味”:年禮沒人送,單位福利不能濫發,不敢開著公車走親訪友,有人宴請也不敢貿然答應,窩在家裡過了個“裸年”。
豈止是春節。2013年以來,治吏之網日漸收緊,一系列針對領導幹部和黨政機關的“禁”字頭舉措密集出台,內容不僅涉及工作要求,還細化到生活領域,給幹部戴上了一道道“緊箍咒”,使不少人如履薄冰:不能坐好車了,不能喝好酒了,不敢上酒店了,連辦公室也要擠一擠了……
“官不聊生”是個偽命題
對百姓而言,“官不好當”是件好事。“政府過緊日子,民眾才能過好日子”,對幹部要求嚴一些,讓權力運行中規中矩,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因此,民眾樂見“為官不易”,是希望幹部回歸“公僕”應有之義,不要把公權力當作私權益。
黨員就得有黨員的樣,幹部就得有幹部的范。無論是從政治倫理,還是從民意期待,“官不聊生”都是個偽命題。更要看到,當今的社會,正在加快從“官本位”向“民本位”轉型。“做人民公僕”不是一句空話,公務人員須釐清身份,清除特權意識。既為官,就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為官者,既要潔身自好,又要勇於擔當;既要敢作敢為,又要嚴於自律。習近平總書記說,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這才是黨員幹部時刻需要面對的真問題。(徐錦庚)
“官不聊生”嬌嗔背後的價值錯位
原標題:“官不聊生”嬌嗔背後的價值錯位
江西省委書記強衛近日在省委全體會議上說,我們要重視並糾正一些幹部思想上產生的模糊或錯誤認識。比如,有的覺得現在要求嚴了,當幹部不自在,感嘆什麼“為官不易”、“官不聊生”,進而“為官不為”,當“好好先生”,這幾種認識都是十分錯誤的。(7月22日《人民日報》)
事實上,與一般的職員相比,公務員的工作穩定、福利待遇較好,怎么說也達不到“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地步。而且,每年的公考大軍依然火熱,憑此足以說明,“官不聊生”不過是一些人的嬌嗔罷了。畢竟,如果公務員這個行業那么不堪,就不會有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了。
之所以一些人要感嘆“為官不易”、“官不聊生”,一則是隱性收入少了。眾所周知,隨著八項規定、整治四風的實施與推進,官員的貪腐行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遏制,官員的油水少了,自然會有些心理失衡;二則是“高風險”用權,以往對權力的約束,沒有如今這般強勁,但如今,“高風險”用權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在這樣的“巨變”下,一些官員短期內仍然難以適應“角色轉換”,便有了一定的情緒。
事實上,“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嘆背後,也對應著以往“為官太易”的扭曲。之前,很多人認為,所謂公務員,就是“一杯茶、一根煙、一張報紙看半天”,但隨著轉作風的深入推進,這樣的事情必將成為歷史。而坊間也認為,“千里來做官,只為吃和穿”,顯然,這樣的現象也將走進現實的塵埃。換言之,如果官員們還不認真履職、還不恪守職責,隨著反腐倡廉的不斷推進,這些官員的痛苦指數只會繼續飆升。
有一句名言:“權力應當成為一種負擔。當它是負擔時就會穩如泰山,而當權力變成一種樂趣時,那么一切也就完了。”誠如斯言!事實上,只要官員遵紀守法、盡職盡責,其也不可能有“為官不易”的感覺;只有心裡想著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苟且之事,面對反腐、轉作風等制度規範,才會感覺“官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