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主題與關鍵字:
夏景、松、寺廟、橋、帆船、江河、湖海、瀑布、漁夫、船夫、行旅、百姓、竹、馬、房舍、茅草屋、欄桿、篷舟、漁船。
收錄:石渠寶笈續編(畫禪室),第七冊,3621頁;故宮書畫錄(卷四),第二冊,43頁;故宮書畫圖錄,第十六冊,133-137頁。
《江山小景》,顧名思義是一件小景畫,在《宣和畫譜》中即有許多畫作以“小景”命名。《江山小景》除了延續北宋徽宗畫院對青綠山水的興趣,也呈現當時新興小景山水所追求的美學趣味和空間表現。 李唐試圖在一幅畫中融合多種不同的風格,是促成南宋宮廷畫風轉變的重要關鍵。
藝術賞析
最早以“虛”、“實”論畫的文字,見於李澄叟形容李唐:“落墨蒼硬,辟綽簡徑,謂之實裏有虛”,此件《江山小景》即是“虛”、“實”對應的例證。 李唐將代表實景的山石、林木、寺院置於畫面下方和右上角,中間以虛曠的江水隔開兩岸,為“近岸廣水、曠闊遠山”的設計,此畫可視為南宋馬、夏派的半邊或對角線構圖形成之前的一種過渡風格。
畫面中,山石皆以細勁、濃重的墨線勾勒輪廓,石面施以斧劈皴,再以青綠、赭石薄罩設色;山頂的樹叢枝幹直挺,樹葉以快速、強勁的橫筆劃出,此類風格雖然習自李思訓畫派(如院藏宋人《明皇幸蜀圖》),但是在復興古法之餘,李唐亦開拓自己的面貌。 對此出色的畫藝,宋高宗嘗於其作品書題:“李唐可比李思訓”,表示讚賞。
此幅畫中,除了青綠設色之外,也施用泥金。 透過局部,可以看到泥金點苔的痕跡。 雖然部分顏料已經剝落,但是不難想像此畫初成之際,金碧輝煌的原貌。 泥金原本用於宗教人物畫,據傳唐代李思訓將之運用在山水畫,獨創“金碧山水》形式。
李唐除了以凝重老辣的用筆來描繪山石和露根的樹身,也善用細筆來勾勒瀑泉、水紋和野草,畫家高超、富於變化的筆墨技巧,讓此幅畫在剛硬健勁之外,又多一份細膩秀麗的美感。
畫中有許多點景人物,活動、體態各不相同,有泛舟、漁釣、耕歸、講道等等,多半以簡筆劃出,粗具形態,帶有一種拙趣。此類簡筆劃風,對於南宋的馬、夏派有直接的影響。
作者簡介
李唐(約1085-1165)南宋,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勤奮好學,穎慧過人,詩文書畫俱佳。初以賣畫為生,後授成忠郎,任畫院待詔,賜金帶。所畫山水、花鳥、人物、耕牛等皆精,山水成就最為傑出,成為南宋畫院盟主。所作筆墨峭勁,氣勢雄峻,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法,畫水打破魚鱗紋程式,得盤渦動盪之狀。他師承古人而超越古人,師法自然而高於自然,是一位人品正、畫品高,震爍古今之現實主義偉大畫家,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對後世影響很大。傳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軸、《乳牛圖》軸、《江山小景圖》卷等,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長夏江寺圖》卷、《採薇圖》卷藏故宮博物院;《濠梁秋水圖》卷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晉文公復國圖》藏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山水》雙幅藏日本京都高桐院。據傅伯星《李唐生卒年考》,卒年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