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
中國對書法的鑑賞大約始於魏晉時期(公元220年—公元420年)。在其後不久的梁代,開始出現對書跡的拓摹,而書法鑑賞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現存的一些法書中仍可見到梁代鑑識家的印章。唐代貞觀時期書法鑑賞達到繁榮時期,在當時人們所鑑賞法書包括以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為代表的魏晉小楷。正書中的小楷是鑑賞法書時首先被提及的,法書在最初之時本應是作者用墨所寫的真跡,唐代貞觀時期在宮廷之中還能夠觀賞到,而此後隨著不斷的拓寫,真跡的原本大多散佚,後人又將拓本刻於木石之上而使其得以保存至今。但是唐摹本書法存世甚少,多被以刻為法帖的形式得以保存。宋代,淳化閣帖刊行,魏晉時人所作小楷多借其得以流傳,而此後,閣帖的翻印以及單帖和家刻的小楷法帖皆有傳世,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見的晉唐小楷。
人們對晉唐小楷的鑑賞原本通過兩種形式,一種是單帖,另一種是數種單帖的合集。其中的大多數在宋代以單帖的形式為人所欣賞,而諸位名家的題跋也大多在其著述之中流傳了下來。《樂毅論》與《黃庭經》等著名的本子有無數的題跋傳世,故而早已開始進行精細的研究。同時,將單帖集成在一起以晉唐小楷數種一類的名字為標題的也不在少數。《宋拓晉唐小楷十種》收錄了鍾繇《宣示帖》與《還示帖》、王羲之《黃庭經》、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顏真卿《小字麻姑仙壇記》、陶弘景《茅山帖》、歐陽詢《尊勝陀羅尼咒》、褚遂良《度人經》、柳公權《護命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種。
關於楷書
楷書是由漢代的隸書逐步簡化形成的,魏晉時期已基本定型。鍾繇的書法通過王羲之的臨本傳世,而王羲之的書法則通過《樂毅論》《黃庭經》《曹娥碑》等與之相承接,在歷史上作為傳統名家的書法,以及正書、現今的楷書的典範為後世所推崇。唐代與此相對的楷書書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諸為代表,在書法領域處於正統地位的傳統書法作品。在這些書法之中自然而然的傳達了古人的風格,因而得到重視。與此同時,在對這些書法進行鑑賞的歷史之中,保存了大量多始於宋拓本的書法專家的鑑賞評價,而通過這些則能夠了解中國書法發展的趨勢。
關於小楷
小楷是經常被運用於普通公文的實用性字型,而作為書法,在寫經與墓誌之中也常可以見到小楷的佳作。作為晉唐小楷而被人們收集起來用作鑑賞的作品,首先從書寫素材的角度,包括雖用小字書寫,但卻不是單純的文書而是古代文章名篇的作品,以及佛教、道教等宗教經典中用以放在手邊拜讀的那些。同時,這些書跡出自古來名家絕妙的筆法,也就是說,它們是被作為書法的經典集成的。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皆是自古以來頂級的書法家,此帖所收作品又都是它們歷來被稱道的書作。冊帖的裝幀可謂盡善盡美,完全製作成了可以放在書桌上品讀,或是對其書法進行鑑賞的形式。
關於作者
鍾繇
晉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鍾繇的書法作品,鍾繇(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太尉、太傅,與華歆、王朗並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卒,謚曰成。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鍾繇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南朝書法理論家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書畫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王羲之
晉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獻之
晉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王獻之的書法作品,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詩人、畫家、大臣,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官至中書令,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
顏真卿
晉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顏真卿的書法作品。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顏師古五世從孫、顏杲卿從弟,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是繼王羲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創立“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
陶弘景
晉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陶弘景的書法作品。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現江蘇南京)人。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是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撰有《陶隱居集》,《本草經集注》七卷,對後世本草學之發展有很大影響。還是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主張儒、佛、道三家合流。梁武帝蕭衍非常看重陶弘景的才能,幾次請其出仕,均被拒絕,梁武帝只好寫信請教,陶弘景雖身在方外,卻參與了很多朝廷決策,被人稱為“山中宰相”。卒謚貞白先生。
歐陽詢
晉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歐陽詢的書法作品,歐陽詢(557年一641年),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字信本,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卜商帖》。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因其“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猶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籠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而被譽為翰墨之冠。
褚遂良
晉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褚遂良的書法作品。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錢塘人(今浙江杭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稱褚河南。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其特點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舒展自如。《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也稱頌他為“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
柳公權
晉唐小楷十文中收藏有柳公權的書法作品。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大書法家。柳公權封河東郡公,後亦稱“柳河東”。公權是顏真卿的後繼者,但惟懸瘦筆法,自成一格;後世以“顏柳”並稱,成為歷代書法楷模,有“顏筋柳骨”之說。其書法在唐朝當時即負盛名,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初學王羲之,後師顏真卿,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由於他作品獨到的特色,柳公權的書法有“柳體”之稱,唐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宗為之動容。
名句欣賞
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
上有黃庭,下有關元;前有幽闕,後有命門。
載地玄天迫乾坤,象以四時赤如丹。
蔬食布衣,小屋卑床,讀誦經文,禮拜歸依。
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
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接侍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陸陵乎?
方壇垂密葉,澈水渡朱鱗。杏林雖伏獸,芝田詎俟人。丹成方轉石,爐變欲銷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