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磚雕墓

宋代磚雕墓

2015年3月,“南京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志願者紀念林”項目在西天寺墓園東北角的山坡上施工,發現了這座南宋的古墓。該墓用磚雕技術,在地下複製了一座“宅院”——墓門上屋檐瓦片林立、斗拱椽卯榫連,墓室側壁雕刻了假窗、桌椅,呈現出一幅宋人的日常起居景象。這是南京地區發現的首座磚雕墓。

古墓規制

考古人員在發掘後進行了測量,墓門的高度3.56至4.08米,氣勢不凡。該墓葬坐西面東,平面呈長方形,墓門有4組斗拱,門上飾有一圈馬鞍紋裝飾。因墓內有斗拱,考古人員將其稱作“仿木結構”的墓葬。因為當時地面上的木結構住宅,就是按此形狀建成的。這個古墓非常罕見,在南京地區還是第一次發現。

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這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南京大多數文物古建築上都能看到斗拱的身影。

出土文物

古墓中的出土文物有金器、銀器、玉器、銅器、水晶質、石質文物等30多件。古墓沒有被盜過。

明鏡高懸

墓內還發現了一面直徑達到47厘米的巨大銅鏡。銅鏡正面依然光可照人,背面則有四個鐵紐,並殘存著斷裂的鐵墓內銅鏡鏈。考古

銅鏡銅鏡
人員推測,這面鏡子本應懸掛在墓頂,照著躺在下的墓主人。
根據宋代民俗學家、醫學家莊綽的《雞肋編》等文獻記載,懸在墓頂的銅鏡可能是佛家所說的“業鏡”,與佛教寺院大殿內懸在大梁的銅鏡功效類似,主要起止惡揚善的警示功能。
銅鏡上面還刻著時間,根據考證,應為五月初八,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宏介紹說:“古人認為五月這個月,‘業鏡’普照四方,凡人做的好事壞事,佛都看在眼裡,所以人們都爭相會在這個月做好事。”

五色玉石

墓床上有兩塊磚頭未鋪,呈近方形,裡面有五塊石頭,古代用青、赤、白、黑、黃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這五塊石頭被稱為“五合鎮墓石”,是一種北方的葬俗,起源於唐代,武三思的墓中就發現過這種石頭組合。“五合鎮墓石”有辟邪鎮墓的作用,為死者“安靈鎮神”。

長桌長椅

這座磚墓的南壁上有磚雕的一直棱假窗和一隻桌案;北壁是一桌兩椅和一個衣架,桌上放置類似果盤之物,旁邊掛著一個剪刀,這

墓壁上一張桌子兩張椅子墓壁上一張桌子兩張椅子
些磚雕的十分逼真。考古專家認為:這種磚雕墓常見於南宋時北方,一般而言,一桌兩椅上,椅子上還要坐人。但人物通常是彩繪,專家推測可能彩繪脫落了。這些磚雕主要是營造出一種生活化的氛圍,體現了南宋時人們的一種生死觀。
考古研究發現,中國人用“長桌長椅”開始於唐朝,廣泛普及正是始於宋代。此前,中國人都是採用跪坐式,面前放一張低矮的“案”。有觀點認為,長桌長椅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引入的,這一引進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形態,解放了雙腿,久而久之人體的形態也發生改變,坐椅子的中國人比跪坐在地上的中國人更高。

墓主考證

專家認為,從墓制規格和出土文物精美程度上來看,墓主應該是個有身份的人;但古墓石棺床前和棺床上分別有一方石質墓誌,但字跡漫漶不清,已無法辨認。而從磚雕墓這一特點來說,墓主應當是北方出土的磚雕玉帶板人。而進一步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揭秘了墓主其人。

銅鏡背面有一圈銘文,寫的是“紹興歲次乙亥壬午月甲寅日雁門郡開國侯御前中軍統制高翊衛宅建立亡妻恭人朱氏墓銘”。從一行字裡面,考古人員解讀出了許多信息。銅鏡銘文載鑄鏡時間為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墓主人為南宋紹興年間御前中軍統制高姓武官,雁門郡(山西境內)則可能是墓主人的籍貫。而墓中出土文物中發現了男性用品,證明此墓是夫妻合葬墓,也就是這位姓高統制與其妻的合葬墓。
文獻記載,南宋紹興年間,在南京駐有重兵,最高編制為“御前諸軍”,這個部隊共有5萬人,5千匹馬,下轄游奕軍及前、後、中、左、右軍。這位高姓軍官可能就是“建康府駐紮御前諸軍”下屬的“中軍”的統制,也就是指揮官,“統制”在當時算是高級軍官,相當於現在的軍長級別。
這位高姓長官經歷了兩宋間的山河破碎與戰火紛飛。他遠離已經淪陷的山西家鄉,與朝廷來到南京繼續抵抗,和所有官兵一起抵擋了金兵南下,保全了宋朝的半壁江山。

文物保護

專家表示:這座宋代古墓非常重要,磚雕墓在南京更是首次發現。目前,古墓中清理出來的文物已經被送到南京市博物館進行保護。而古墓是不可移動文物,被保護起來是肯定的。不過,是原地保護,還是遷址保護,還要通過專家論證會才能決定。 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