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生母是誰

喜歡看包公戲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包公外出巡視,行至半路,突然一陣怪風吹落了他的帽子。包公覺得這風來得蹊蹺,就跟隨骨碌碌向前滾動的帽子來到一座破窯前。窯中住著一位雙目失明的老婦,雖然衣衫破舊,面容憔悴,卻不失大家風範。老婦得知來者是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時,不由得雙淚長流,一聲“包卿”叫得包公大驚失色——這“包卿”可是普通人可以喚得的?原來,這瞎眼老婦是當今天子宋仁宗的親生母親、真宗皇帝的宸妃。因為她生下皇子,遭人陷害,誣為生下怪胎的妖孽。多虧宮人冒死相救,才逃出深宮,隱姓埋名至今。可憐她身為國母,卻不能母子相認。包公起先不敢相信,但看過老婦取出當年真宗皇帝留給她的王佩,才知老婦所言是真。於是將她帶回京城,並設計使仁宗認母,使奸人受懲。這就是由包公追“落帽鳳”引出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故事雖是虛構,但並不是完全捕風捉影,宋仁宗的生母問題,確曾是宋代歷史上的一個謎,而宋仁宗終生未能與親生母親相認相親。
據《宋史·后妃傳》記載,宸妃姓李,原是宋真宗劉德妃的侍兒,莊重寡言。生下仁宗後,進為才人,後為婉儀。當時,劉德妃被立為皇后,因無子,就把襁褓中的仁宗認為自己的兒子,命楊淑妃保育,而李婉儀卻失去了親自撫育兒子的資格。宋仁宗即位後,李氏默默地處在先朝嬪御之中,不敢有一點母以子貴的表現,其他人因畏懼劉太后的威勢,也不敢對仁宗道出真相。因此,仁宗一直以為自己是劉太后所生,呼之為“大孃孃”,稱楊淑妃為“小孃孃”。母子間一直感情融洽,嫌隙不生。
明道元年(1O32),李氏病重,方進位宸妃,不久即病故,享年四十六歲。劉太后準備用一般宮人的禮儀治喪,宰相呂夷簡上奏建議喪禮從厚。劉太后惟恐在座的仁宗聽出破綻,急忙引他走開,然後獨自回到簾下,怒問呂夷簡:“一宮人死,你提出厚葬,是否想離間我母子關係?”呂夷簡從容回答說:“太后若念劉氏之後,則喪禮宜從厚。”一句話提醒了劉太后:萬一日後仁宗得知身世,痛感生母生前死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一定會怨恨自己,遷怒於劉氏後人!於是,馬上命令以一品之禮安葬。呂夷簡又密令經辦人員以皇后的服飾裝斂,並用水銀寶棺,還對經辦人員說:“日後別說我沒有提醒過你們。”
次年,劉太后崩,宋仁宗號泣過度,茶飯不思。楊淑妃(此時已為章惠太后)勸他說:“此非帝母,帝自有母。”(一說是燕王告訴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於非命。”)仁宗方知自己身世,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尊宸妃為皇太后,溢章懿。又親臨所殯之處祭告,同時派兵包圍了劉氏府第。到了奉先寺,啟棺後,只見宸妃面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沒有鴆殺的痕跡,才證實了傳言之妄,於是撤去圍兵,在章獻劉太后靈前焚香泣告,從此更加崇敬劉太后。
為了彌補一下對親生母親的愧疚之情,宋仁宗對李氏家族寵責甚渥,一再擢升太后之弟李用和的官職,還將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的兒子李瑋。可嘆的是,宋仁宗雖然終於知母認母,但親生母子一日也沒能相聚,貴為一國之君,卻陷此人間悲劇,謎雖破,也留下終身的遺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