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山寺圖

宋人山寺圖

《宋人山寺圖》,是張大千先生在抗戰勝利後,離開大陸之前,力追五代北宋山水畫高峰期的得意之作。縱觀整幅畫,典麗溫雅、小青綠色為主,使人目眩神搖。此畫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丘壑具有北宋之雄而其筆墨兼有文人之雅,細觀其多變之山石皴法及造型,為大千融合古人、置身北宋的精心傑構。

基本信息

作品賞析

縱觀整幅畫,典麗溫雅、小青綠色為主,使人目眩神搖。此畫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丘壑具有北宋之雄而其筆墨兼有文人之雅,細觀其多變之山石皴法及造型,為大千融合古人、置身北宋的精心傑構。

從結構上看,畫的中心,飛瀑灑落,石徑犖确,幽居依約。他以清勁細秀的線條勾勒山石,極少皴擦,點苔也不多,用墨清淡,秀逸閒靜而不失沉鬱豪雄。瀑布下方,一位文人似乎在橋的一端迎接策杖過橋友人的到來,緊隨的是友人的隨從,一起欣賞這美麗的山水風景,享受這安逸的生活。瀑水流經橋下潺潺有聲,匯為前景之渦流,其描法如行雲迴旋,其線條之婀娜輕盈、曼妙流動,尤為特絕。茅亭草閣分居兩旁,掩映在老樹虬枝及朦朧的竹樹之間,倚欄觀瀑的雅士們一起談論瀑布的壯觀與雄偉,一起感受瀑布給人帶來的激情,同時兩組人物的刻畫與老樹的的殘枝形成對比,這似乎並不影響文人雅士們的心情。畫中的岡巒連綿,曲折高遠,點染松楸,山上雲霧了繞,松樹屹立其中,在險惡的生長環境松樹依然高聳挺立,枝葉茂盛,顯示著他們頑強的生命力,可謂深溟秀逸而兼奇肆渾茫。山頂叢林掩映中的朱欄樓觀,更是別出心裁,中國傳統的朱紅色建築,隱隱約約,若隱若現,形成一種朦朧美,如同人間仙境般的美妙。畫的最上方幾座高山的山峰沉浸在雲霧當中,若隱若現,更增加了仙境的韻味。

從用色來看,中國傳統國畫著色多從物體固有的本色出發,很少考慮光的影響和變化,所以用色相對西洋畫來說比較單純,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根據山水畫不同的種類,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為主,色彩只起輔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即墨足之處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讓色覆蓋了墨;濃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處,不讓墨破壞了色的清麗。這樣,二者才能相得益彰。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渾厚凝重而不膩濁,清麗鮮明而不單薄。而張大千先生的《宋人山寺圖》則是屬於淡彩山水,用水墨再加上熟練地筆法清晰地描繪山水,樹,亭閣,樓等的輪廓,再用小青綠色做主色,輕描淡畫地為畫上色,均勻、清淡、透明。松樹就運用墨綠色,以顯示樹的鬱鬱蔥蔥,畫正中間卻有棵深藍色的樹更是獨具特色。

在意境方面,以壯麗的瀑布為中心,茅亭草閣分置左右,掩映在老樹虬枝及朦朧的竹樹之間,點綴高士策杖過橋相會,及倚欄觀瀑的雅士;瀑水流經橋下潺潺有聲,匯為前景之渦流,其描法如行雲迴旋,其線條之婀娜輕盈、曼妙流動,尤為特絕。此乃得法於大千所藏之劉道士《湖山清曉圖》而更出其上,又以李郭派蟹爪法所作古木枯枝,從山前山崖到山頂,配合略似雲頭皴有實體質感的巨石崖壁以及勁挺的松樹,剛柔的對比,豐富了畫面的詩情。山頂叢林掩映中的朱欄樓觀,更增添人間仙境般的境界,使人生出世之想。

創作背景

此畫丘壑具有北宋之雄而其筆墨兼有文人之雅,細觀其多變之山石皴法及造型,為大千融合古人、置身北宋的精心傑構。 在意境方面,以壯麗的瀑布為中心,茅亭草閣分置左右,掩映在老樹虬枝及朦朧的竹樹之間,點綴高士策杖過橋相會,及倚欄觀瀑的雅士;瀑水流經橋下潺潺有聲,匯為前景之渦流,其描法如行雲迴旋,其線條之婀娜輕盈、曼妙流動,尤為特絕。此乃得法於大千所藏之劉道士《湖山清曉圖》而更出其上!又以李郭派蟹爪法所作古木枯枝,從山前山崖到山頂,配合略似雲頭皴有實體質感的巨石崖壁以及勁挺的松樹,剛柔的對比,豐富了畫面的詩情。山頂叢林掩映中的朱欄樓觀,更增添人間仙境般的境界,使人生出世之想。

作者簡介

宋人山寺圖 宋人山寺圖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曆四月初一),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