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宋世昌文集》內容簡介:我本來對出版自己的文集沒有興趣,甚至想都不敢想。這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認為,雖然自己自幼喜歡寫作,在學生時期,工作期間,教學過程中,曾經寫過一些文章,但多為“應景”之作,時過境遷,也就隨風而去了。二是我退休之後,得了一種怪病,西醫叫“眼瞼痙攣症”。這種病給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不能讀書,不能看報,連生活自理都成了問題,哪還敢奢談什麼出書呢?還是老老實實養病為好。但是情況在不斷變化,我的思想也漸漸起了變化。我的眼病在“無藥可治”的情況下,抱著“求醫不如求己”的理念,徹底放鬆,自我調理,心態平衡,居然就有了好轉,眼睛能睜開,也能看書看報了,這樣就增加了對自己身體自我康復能力的自信。加之,近幾年來,我陸續收到不少老同學退休之後出版的文集,這些對我是很大的觸動,漸次引發了自己出書的衝動。是呀,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同共和國一同成長。我們是共和國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往事並非如煙,把記錄我們成長和進步的文字收集起來編印成書並非沒有意義。再加上我的孩子們屢屢“將我的軍”要我把過去寫的文章編成文集出版。我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終於暗下決心,準備出自己的文集了。我翻箱倒櫃,把過去發表過文章的期刊、報紙統統找出來檢索、剪貼,加上少數未發表的,共有70篇。這些文章從1959年到2009年,跨度有50多年;從文章長短看,有萬字文,。千字文,也有豆腐塊的百字文;從文章的形式看,有論文、譯文、散文、打油詩等。我把這些文章分類排隊,編為六個部分。
作者簡介
宋世昌,男,漢族,1936年2月12日出生於山西省沁源縣韓洪鄉杭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51年2月考入山西省平遙中學,195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9月考入北京政法學院,1960年7月畢業後留校任教,從事政治經濟學教學工作。1962年9月至1963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進修。1972年4月,北京政法學院解散後分配到安徽省省委組織部工作。1979年2月北京政法學院復辦後回校任教。1980年晉升為講師,1987年晉升副教授,1992年晉升教授。1988年以來聘為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社會兼職:北京市市委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北京市法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 論文
第二部分 譯文
第三部分 教學探研
第四部分 大學生活點滴
第五部分 安徽印跡
後記
序言
我本來對出版自己的文集沒有興趣,甚至想都不敢想。這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認為,雖然自己自幼喜歡寫作,在學生時期,工作期間,教學過程中,曾經寫過一些文章,但多為“應景”之作,時過境遷,也就隨風而去了。二是我退休之後,得了一種怪病,西醫叫“眼瞼痙攣症”。這種病給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不能讀書,不能看報,連生活自理都成了問題,哪還敢奢談什麼出書呢?還是老老實實養病為好。但是情況在不斷變化,我的思想也漸漸起了變化。我的眼病在“無藥可治”的情況下,抱著“求醫不如求己”的理念,徹底放鬆,自我調理,心態平衡,居然就有了好轉,眼睛能睜開,也能看書看報了,這樣就增加了對自己身體自我康復能力的自信。加之,近幾年來,我陸續收到不少老同學退休之後出版的文集,這些對我是很大的觸動,漸次引發了自己出書的衝動。是呀,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同共和國一同成長。我們是共和國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往事並非如煙,把記錄我們成長和進步的文字收集起來編印成書並非沒有意義。再加上我的孩子們屢屢“將我的軍”要我把過去寫的文章編成文集出版。我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終於暗下決心,準備出自己的文集了。我翻箱倒櫃,把過去發表過文章的期刊、報紙統統找出來檢索、剪貼,加上少數未發表的,共有70篇。這些文章從1959年到2009年,跨度有50多年;從文章長短看,有萬字文,。千字文,也有豆腐塊的百字文;從文章的形式看,有論文、譯文、散文、打油詩等。我把這些文章分類排隊,編為六個部分。
後記
我的文集終於正式出版了。
此時我的心情像產婦抱著剛剛出生的小寶寶一樣欣喜幸福,因為它是我幾十年的心血結晶。
首先要感謝我的母校——中國政法大學。我於1956年9月考人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1960年7月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成為北京政法學院的一名教師。從此我的命運就與中國政法大學緊緊連在一起。中國政法大學發展我進步,中國政法大學遭難我離散,中國政法大學復辦我歸隊,中國政法大學興旺我發展。如今,我的中國政法大學校齡已55年,教齡也已42年,中國政法大學培養教育了我,我為中國政法大學奉獻了我的一生。這本文集反映了我在中國政法大學個人成長、奮鬥和奉獻的歷史,體現了我對祖國、對人民、對黨的赤子情懷,對中國政法大學的深情摯愛,實際上是我的人生寫真集。值此全校師生員工正在迎接中國政法大學六十年校慶之際,我願將此書獻給我的母校——中國政法大學。祝願中國政法大學愈辦愈好,培養出更多傑出的優秀人才,為祖國的政法教育事業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其次要感謝我的妻子孫進。我們1959年2月路遇相識、相戀,1961年結婚,婚後生有一女二子。是我的妻子扛起了操持家務、撫養和教育子女的重擔,還要鼓勵和支持我搞好工作。1996年妻子病故,我寫下了如下悼詞:“三十五載相依命,難料嬌妻早歸西。悲情切切肝腸斷,愛意綿綿無絕期。”如果說,我在工作、教學和科研上有一點點成績的話,那么,有一半是屬於我妻子的功勞。我深深地懷念她,感謝她!
文摘
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大力發展生產力,就要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因素。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觀點,已被愈來愈多的人所認識。許多國家的實踐證明,現在發展生產力已經主要不是靠追加生產資料,增加勞動力,而是主要靠科學技術的發明和直接套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也充分說明,只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才能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物質文明建設的步伐。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實現現代化經濟建設的宏偉目標,不能只靠鋪新攤子,上新項目,搞外延的擴大再生產;而要靠現有企業的革新挖潛,靠科學技術的進步,靠內涵的擴大再生產,這是我國經濟振興的戰略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所謂經濟效益,就是要以儘可能少的花費(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取得儘可能多的社會產品。馬克思說:“在一切社會狀態下,人們對生產生活資料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必然是關心的,雖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關心的程度不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頁)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總是千方百計用最小限度的預付資本生產最大限度的剩餘產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民眾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勞動者必然會關心經濟效益。但是,長期以來,由於我國經濟管理體制不合理,片面強調發展生產,忽視經濟效益,結果形成高積累、高速度、高消耗、低效益,出現“工業報喜、商業報憂,倉庫積壓、財政虛收”的現象。從表面上看,生產發展速度並不慢,,但國家和人民得到的實惠甚少,形成為生產而生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貫徹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情況有所改變。但從全局來說,經濟效益仍然很差。企業資金回收率、流動資金周轉率等指標至今沒有達到歷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