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安永香,裕固族。女。甘肅省肅南縣紅石窩村人。1985年畢業於西北民族大學歷史系。一直從事紅西路軍歷史研究。現任張掖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是甘肅省黨史系統先進工作者。感動甘肅.2011'十大隴人驕子候選人。
紅西路軍歷史的活字典
在巍巍祁連山腳下,悠悠弱水之濱,她26年如一日,與紅西路軍歷史結緣,蒐集、挖掘、整理的史料填補了許多紅西路軍研究領域的空白,被黨史學界譽為“紅西路軍歷史的活字典”。
她出生在肅南縣紅石窩村,也就是紅西路軍1937年3月14日最後一次召開會議的地方。紅西路軍悲壯的歷程和蒙難的歷史,自小就在她的心靈里耳濡目染,儘管早年紅西路軍一度被錯誤認定,但她敢於涉足研究“禁區”,對紅西路軍的歷史進行重新探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徹底否定“傳統觀點”的基礎上得出了全新結論——紅西路軍是奉黨中央和中革軍委指示渡河西征的。
她還原歷史原貌的執著追求,令史學界同仁欽佩;她花費20年時間撰寫的《紅西路軍血沃張掖》獲得全國黨史優秀成果三等獎、省社科三等獎。關於西路軍研究的20多篇觀點鮮明、見解獨到、史料豐富的理論文章,先後獲全國、全省社會科學獎。她認為,追求公平公正,永遠是人類發展歷史的大趨勢、大方向和最終目標,她讓紅西路軍將士在70年後含笑九泉。敬業,是她為實現高尚理想奮鬥的外在默示;奉獻,是她為還原歷史噴涌的內在情懷。
她,就是裕固族人民的優秀女兒、張掖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安永香。
要讓歷史給予紅西路軍公正評價
有人不解地問:“是什麼原因讓你一生認定只乾一件事的呢?”她毫不猶豫:“紅西路軍悲壯的往事和為人民謀求幸福利益而敢於犧牲的精神,時刻讓我感動。”1985年從西北民族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配合省電視台和省委黨史研究室拍攝《血染的道路》。這次拍攝活動中,她到被譽為“紅軍鮮血染成的英雄城市” ——高台,認識了守護陵園的紅西路軍老戰士符澤攀。符澤攀老人一生為烈士守墓的事跡對她震動非常大。她決心像符澤攀一樣,一輩子都要研究守望紅西路軍,要讓歷史給予紅西路軍最公正的評價。
紅西路軍2.18萬名將士,有1.8萬人犧牲、被俘,5600多人慘遭殺害,只有4700多人歷盡千辛萬苦得以脫險。她接觸和研究紅西路軍歷史真相的時候,正是黨史界撥亂反正的時期。張掖雖是紅西路軍血戰時間最長、犧牲人數最多、戰史最為悲壯的地方,但在很長一個時期里,一度是黨史和軍史研究中的一個“禁區”。當時的定論是西路軍在黃河以西的失敗,是“張國燾路線”最後的破產,許多人不敢涉足,即便是健在的一些老戰士也沒有受到公正的待遇。初生牛犢不怕虎。她相信歷史自有公論,她決定先行蒐集資料,先行搶救“活資料”,弄清事實真相。她到四川、湖北、河南、安徽、青海集中調查走訪了半年時間,採訪老紅軍400多人,掌握了健在的1000多名紅西路軍人員的線索,並蒐集整理了數千萬字的資料和大量珍貴圖片。在四川調查走訪時,她的腿腫得化膿潰爛,就拉著瘸腿繼續奔波。80年代的川陝、鄂豫皖地區還很貧困,鄉村沒有交通工具,很多地方的道路崎嶇難行。許多流落的西路軍戰士住在鄉下,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她每天步行幾十公里,鞋都走爛了無數雙。一次,她從巴中縣乘車到青江鄉採訪王文仕、譙德勝等老戰士,中途下起大雨,汽車深陷泥濘之中,道路滑坡塌方,她步行幾十公里圓滿完成任務。多少年來,她不為名、不為利,踏踏實實搞調查,認認真真做研究,將自已的研究成果提供給各紀念館和中央各新聞媒體共享。不少人說她是紅西路軍歷史研究成果的李樹,人們都可以來摘取果子,可她卻說:“西路軍把生命都貢獻了出來,共享點成果算什麼。”
紅西路軍精神的堅定守望者
她為紅西路軍史料的征研做出了較大貢獻,研究成果受到同仁和業界的一致公認。十多年的資料收集,十多年的千辛萬苦,十多年的潛心研究,她發現紅西路軍確實受到了不公正的評價:倖存者大多命運坎坷,備受壓抑和屈辱,受到極不公正的對待。隨著歷史雲煙的消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紅西路軍歷史的研究逐漸衝破禁區,一些地方根據中央和國家要求落實流落紅軍的生活補助政策,黨中央的主要領導對西路軍研究工作表示贊成或給予充分肯定,西路軍問題的蓋子自此被悄然地揭開。但在走訪過程中,她發現許多西路軍老戰士的生活待遇都還沒有落實,就到當地民政部門積極協調解決。經她努力,四川巴中縣的王文仕、譙德勝,湖北大悟縣的吳光增、熊文國等數十名紅西路軍流落人員的生活待遇得到落實。事隔15年後的2001年10月,她又收到吳光增老紅軍的信,說他的生活待遇又沒了,她再次幫助老人實現了願望。通過走訪老紅軍,她從老紅軍的身上看到了他們對黨的忠誠,對革命理想的矢志不渝,對險惡環境的勇敢應對,她對西路軍的悲壯征程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敬佩不已。為了節省20多元的郵費,她把從外地黨史部門收集的100多本書手提、肩扛了回來。她到青海採訪流落女紅軍,當年的女戰士大部分被俘後又被逼迫嫁給了馬家軍士兵,現在都已老態龍鍾、滿臉滄桑,生活極度困難,但她們對紅軍、對黨、對部隊的信念一天都未曾改變。這更加堅定了她研究紅西路軍的信心和決心。
為了深入研究紅西路軍歷史,她從靖遠虎豹口開始,重走了一次紅西路軍的西征路,多次到河西走廊紅西路軍戰鬥過的地方調查走訪。機關的不少同志下鄉乘坐小車,而她卻騎腳踏車或步行。在擁有大量資料和掌握充分的事實後,她徹底搞清楚了紅西路軍的行動目的和線路;挖掘出了十幾次浴血奮戰的具體情況;糾正了“龍渠會議”決定重返倪家營子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不當觀點;發現了西路軍總部在“西洞堡大捷”之前,就已進入肅南巴焦灣,了解地形氣候,為後來紅西路軍轉戰祁連山提供決策依據的資料和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2001年,黨中央為西路軍做出了公開結論:“西路軍幹部、戰士所表現出的堅持革命、不畏艱險的英雄主義氣概,為黨為人民的英勇獻身精神,是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紀念的。”新版《毛澤東選集》註解作了新的修改:“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過河部隊稱西路軍。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孤軍奮戰四個月,殲敵二萬餘人,終因敵眾我寡,於一九三七年三月失敗。”至此,西路軍歷史問題終於畫上了句號。
發揮紅色資源的資政育人作用
她矢志不渝研究紅西路軍,她堅持弘揚紅西路軍革命精神。多年來,她參與、主持編輯100多萬字的《紅西路軍西征史料》,合寫《青山依舊在——紅西路軍故事》,策劃出版《紅西路軍老戰士回憶錄》。抓住張掖的紅色資源優勢,利用豐富的史料,舉辦《悲壯的征程》、《張掖紅色革命史》圖片展覽和電視展播。她配合中央、省級媒體拍攝《共和國主席——李先念》、《西征的紅軍》等10多部電視專題片。她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的建設奔走,撰寫張掖各紀念館陳展大綱,幫助市縣軍分區、武裝部和駐地部隊製作紅西路軍歷史陳列室,協助蘭州軍區成功舉辦紅西路軍精神理論研討會,積極籌資與有關單位協作修建紅西路軍“龍渠會議”和“西洞堡大捷”紀念碑。呼籲成立張掖紅西路軍精神研究會,主持編印2集50多萬字的《紅西路軍專題》,組織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民族精神、倡樹文明新風”等教育活動,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她被評為“甘肅省國防教育先進個人”。
她雖然已從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員成長為黨的領導幹部,但堅持研究和弘揚西路軍精神的本色和決心沒有變。她率先在全省啟動鄉鎮黨史大事記編撰工作,完成的《肅南縣康樂鄉大事記》被中央黨史研究室評為全國黨史優秀成果三等獎。按期完成6集180多萬字的《中國共產黨張掖史資料》和省委黨史研究室下達的40多萬字的《中國共產黨張掖歷史》。單位連續多年被市委命名為“優秀班子”、“好班子”,被中央黨史研究室評為全國黨史系統先進集體。2010年,她被省上表彰為“全省黨史系統先進工作者”。
她把還原真相作為一種責任、承諾、精神和義務,讓生命在默默無聞中得到升華。從澄清西路軍的歷史真相的過程中,她深深感到,中國革命走過的道路是曲折和複雜的,世間沒有任何人或政黨是一貫正確的;即使在正確路線之下也難免會有失敗與成功的交織、正確與錯誤的並存。失敗與錯誤,既不會因人為的淡化而消失,也不會因揭示真相總結歷史教訓而令人意氣消沉;相反,它將使人們從歷史教訓中省思自我、提高自信、增強歷史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