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玉米工程中心

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3項,其中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農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 現任安徽科技學院副校長、玉米育種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 先後主持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及市廳級項目10餘項。

圍繞主要農作物和飼草作物新品種的選育和高產栽培研究,作物學重點學科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12年,承擔“安徽省鳳陽縣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的建設;並與安徽省農墾集團戰略合作,進行農作物商業化育種。先後育成玉米新品種9個,飼草新品種3個,其中皖草2號被作為全國雜交飼草對照品種,鳳糯2146被作為安徽省鮮食玉米區試對照品種。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3項,其中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農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先後主持和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國家星火計畫項目、安徽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安徽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等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其中省級以上項目12項,在國際和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科技成果推廣取得明顯成效,在臨泉、渦陽等地設有科研基地,2012年,在臨泉縣指導創建了安徽省夏玉米單產850.11公斤的全省最高紀錄。本學科已成為安徽省皖北地區作物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綜合持續發展和高新技術研究利用的重要基地。代表性成果:
鮮食糯玉米品種創製及套用:建立了鮮食糯玉米常規育種技術體系,選育出7個糯玉米雜交種,發明了9個糯玉米自交系。構建了鮮食糯玉米育種技術體系,提出了新系(近代系)組配理論、雜交種四級鑑定選育方法及產量與品質綜合評價的方法。
牧草品種選育與高產技術集成示範:對優質高產牧草新品種在不同生態區域的生態適應性比較,確定主推牧草種類和品種,圍繞主導品種,研究與集成了坡地、林地、冬閒田等牧草的科學播種、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牧草刈割時期與利用等高產栽培技術體系。
糯玉米鳳糯2062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的集成與示範:基於自主研發的優質高產綠色高效簡化栽培技術體系,以及速凍糯玉米生產工藝,在滁州市建立糯玉米生產基地,實施高產優質綠色綠糯玉米產業化開發,推進了鮮食玉米產業化生產經營,提高了產業化生產水平。
學術帶頭人:劉正,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現任安徽科技學院副校長、玉米育種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先後主持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及市廳級項目10餘項。先後選育審定糯玉米雜交種皖單5號、鳳糯2146(國審)、鳳糯476(國審)等9個品種。編寫教材11部,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市廳級科技進步4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