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慶四中是一所百年老校,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我省最早創辦的初級中學之一。1877年(清光緒三年),由懷寧縣知縣彭廣鍾會商全縣七鄉士紳,募集捐款,就任家坡豐備倉舊址,建立“鳳鳴書院”。1901年,清政府廢除八股取士制度,頒詔各省,設立縣辦國小堂,懷寧縣籌備改“鳳鳴書院”為“鳳鳴國小堂”, 1902年,“鳳鳴高等國小堂”正式成立,1903年,改辦“鳳鳴中學堂”, 1904年,定稱“懷寧中學堂”。1916年因經費支絀而停辦,1921年繼續復辦。1935年,選定懷寧縣學宮(現址)建造新校舍,1936年,遷入縣學宮。抗戰期間,曾遷往高河、三橋、卓湖等處堅持辦學,1946年遷回安慶。
解放前,吳季白、程濱遺等先後為學校負責人,學校有一整套優良的教學和管理方法,聘請了一大批知名教師來校任教,曾以辦學頗具特色而聞名遐爾。1922年安慶共青團組織曾在校內召開首次建團會議,1926年至1928年間黨曾派共產黨員葛宗文來校任教,爭取進步學生參加革命活動。
1949年6月,市人民政府接受前懷寧縣立初級中學、省立安慶初級中學、私立東南中學部分學生在懷寧中學舊址建立“皖北安慶初級中學”,同年底,改稱“安慶市初級中學”,1952年,又更名為“安徽省安慶市第一初級中學”,1957年,定稱“安徽省安慶市第四中學”。1958年被列為“安慶地區重點中學”,教育教學質量在全市名列前茅,1960年被評為全國教育戰線先進集體,並參加全國教育群英會,“文革”期間遭受浩劫,1969年下遷太湖縣山區寺前中學,致使師資流散,設備蕩然無存,1970年復辦,改名為“安慶市八•一八中學”,1973年增設高中部,1975年恢復現名,1982年,為了“加強國中,辦好國中”,停辦高中部。
1984年,市教育系統實行機構改革,該校領導班子進行了大的調整。1987年,學校進入整體改革實驗階段,擬定了《整體改革實驗方案》。更新觀念,建立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面向全體,最佳化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為人師表,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書育人,培養健全發展的現代人才。1988年經市編委認定為安慶市唯一的副縣級國中,1989年經省教委確認為首批省級示範初級中學。1999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四制改革”,實行校長負責制,加強崗位設定的科學性,明確崗位職責,加大實績考核力度,以崗位職責為基準,分層管理,各使其權,各負其責,建立和諧、有序的競爭機制。
2002年5月,學校與北大附中聯手創辦遠程教育,成為“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示範學校”,並以此為契機,以試行《新課程標準》為切入口,積極倡導學習新理論,形成新觀念,創造新辦法,努力探索一條基礎教育改革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新路子。同年6月,按市政府統一部署,兼併原安慶市第十三中學,成立新的安慶四中,分南、北兩區辦學。現有教學班55個,在校學生數為3200人;教職工219人,其中:專任教師175人,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60人,一級教師95人。
百年來,四中人堅持發揚堅貞自立、永爭朝夕的校園精神,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 “團結、文明、勤奮、活潑”的校風已經形成,優秀教師脫穎而出:現有省級教壇新星3人,市級教壇新星5人,省級勞動模範3人,省級優秀教師2人,市人大代表2人,市政協委員5人,市“十大傑出青年”1人,省、市級實驗課題10多項,每年發表、獲獎的教師論文80餘篇,獲市級以上優秀指導教師稱號200餘人次。
素質教育成果豐碩,雛鷹展翅前程似錦:每年學生獲省級以上競賽等級獎100多人次,市級400餘人次;自1994年起,共向國家教委理科實驗班輸送了9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其中潮興娟同學還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並喜獲銀牌;每年中考達省示範高級中學分數線250人左右。
內部管理科學高效,各項工作均上台階:曾獲省、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省、市“民主管理先進集體”,市“模範職工之家”稱號,多次獲得省、市“電教工作先進集體”,省、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省、市“先進團組織”,市“五四紅旗團委”和“暑教工作先進集體”,省、市“體育達標先進集體”,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市“花園式學校”,市“文明單位”及“文明視窗單位”,省“藝術教育先進集體” 等殊榮; 在省第九、十屆運動會中,成績優異,被市政府分別授予“特殊貢獻獎”和“貢獻獎”;學校檔案目標管理也達到省一級先進標準。
四中位於市中心,占地30畝,校園環境優美,育人氛圍濃郁,辦學特色鮮明,教學管理嚴謹。實驗儀器、電教設備均達到國家I類標準;圖書館藏書40000餘冊,訂閱各種期刊330餘種;體衛教學用具俱全;創辦了印刷廠,在郊外有42畝的學農基地;隨著“五室一中心”的建成、寬頻網的進校、雙控系統及校園網的投入使用,該校硬體設施再上台階,一所現代化的精品學校已具雛形。
目前,四中人正堅持“管理為本,改革為魂,科研為先,人和為根”的辦學指導思想,以“高、特、諧、美”為辦學目標,求實創新,開拓進取,爭先定位,與時俱進,為培養 “合格加特長”的學生,創辦“規範加特色”的學校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