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範學院
【(1954.8-1960.5)】1954年2月,遵照政務院決定,安徽大學師範學院、農學院分別獨立建院。9月,農學院遷往合肥,建立安徽農學院(今安徽農業大學的前身);本部改名為安徽師範學院,方向明任院長。安徽師範學院建院之初,設有五系、八科、六室,即中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5個系,學制四年;中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藝術8個專修科,學制二年;公共課設有馬列主義教研室、教育學教研室、心理學教研室、體育教研室、英語教研室和俄語教研室。1956年設科學研究部,同時設立函授部,創辦夜大學,使我校成為安徽省第一所創辦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另有附師、附中、速成中學、附小。1956年增設俄語科,1957年增設地理系和體育科。行政機構有院長辦公室、教務長、總務處、人事室。黨群機構有黨委辦公室(分管組織、宣傳和機要)、教育工會、團工委和學生會。1956年增設組織部、宣傳部和統戰部。1958年,為適應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安徽省委決定,將安徽師範學院文、理系科分別建院。7月,中文、歷史兩系的學生和大部分教師及外語科的全部師生遷往合肥,與合肥師專(由安徽中學教師進修學院1956年7月更名)合併,成立合肥師範學院;物理系的全部學生和部分教師遷合肥調入新建的合肥大學(後毛主席題寫校名時改為“安徽大學”)。這次調整沒有達到文、理系科單獨建院的目標。1959年省委決定第二次調整。7月,中文、歷史、地理3系全部師生遷合肥併入合肥師範學院;合肥師範學院的數學、生物、物理3系師生全部遷蕪湖併入安徽師範學院。至此,安徽師範學院便成了理科師範類高校,而合肥師範學院則成了文科師範類高校。
安徽師範學院當時有一大批名師,如劉廼敬、王志稼、單粹民、雷垣、吳銳、宛敏灝、張滌華、光仁洪、程謫凡、昂覺民、余俊生等。據安徽省統計局《一九五七年安徽省文教衛生事業統計資料》顯示,安徽師範學院教師總數為438人,占當時全省五所本科高校(安徽醫學院、安徽農學院、合肥礦業學院、安徽師範學院、合肥師範專科學校)教師的33.4%,人數最多,結構最優。學院科學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校園建設成績喜人,體育設施較完備。自1953年至1959年共培養畢業生本科545人,專科1944人。不僅為國家培養了中學師資,還培養了部分高校師資
學校簡介
安徽師範大學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學校坐落在具有“徽風皖韻、千湖之城”美譽的國家級開放城市——蕪湖,瀕臨浩瀚長江,傍依靈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匯安徽人文之靈傑的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前身是1928年創建於安慶市的省立安徽大學,1946年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成建制遷至蕪湖。後又經歷安徽師範學院、合肥師範學院、皖南大學(劉少奇同志題寫校名)、安徽工農大學等幾個辦學階段。1972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安徽師範大學(郭沫若同志題寫校名)。2005年,蕪湖師範專科學校整體併入安徽師範大學。
在8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劉文典、周建人、郁達夫、蘇雪林、陳望道、朱湘、朱光潛等一大批知名的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先後匯聚在菱湖之畔、鏡湖之濱,著書立說,弘文勵教。經過一代代師大人潛心耕耘、勵志踐行、培育後學、薪火相繼、言傳身教,砥礪出“厚重樸實、至善致遠、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澱出“嚴謹治學、敬業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風,培育出“勤學慎思、質樸謙遜、知行合一、求實求新”的學風,凝鍊出“厚德、重教、博學、篤行”的校訓。建校以來,累計為國家培養全日制高等專門人才20萬餘名。
學校現有文學院、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歷史與社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學院、傳媒學院、數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16個學院,以及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並辦有安徽師範大學皖江學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學校已經形成了博士——碩士——學士教育等不同層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學生教育等不同類型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已發展成為一所融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於一體,師範與非師範並舉,在安徽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優先建設的綜合性大學。
學校現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博士後流動站,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省級重點學科,79個本科專業。有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8個省級和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2個省級創新團隊。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400人,其中正高職稱258人,副高級職稱457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7人,“皖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講席教授7人,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8人、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47人,5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省級教學名師,12個省級教壇新秀。各類在籍學生34122人,其中,博士生171人,各類碩士生4305人,普通本科生21801人,留學生170人,成人本專科生8675人。
校園占地總面積195.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9.09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48億元。學校圖書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藏書豐富,種類齊全,現有圖書總量 272.1萬冊,古籍善本600多種,其中《洪武正韻》為國內唯一全本、元刻明遞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為海內珍本,還擁有國內外主要網路資源及資料庫,館藏資源基本實現了數位化。學校辦有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安徽師範大學學報》、《高校輔導員學刊》、《學語文》、《安徽師大報》等多種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和報紙。
學校是全國首批獲準招收公費留學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學校先後接收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長短期進修和學歷教育留學生3000多人次,並與美國、英國、德國、芬蘭、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幾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與學術交流關係。
學校還是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國小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基地、安徽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安徽省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幹部培訓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幹教師培訓基地。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學校正在圍繞“特色鮮明的綜合性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在更高的起點上大力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學科領校、開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榮校”戰略,堅持科學發展、內涵發展、和諧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積極為建設“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顧家山主持學校黨委全面工作。分管組織建設與幹部工作、保密、國家安全、維護穩定等工作。分管辦公室、組織部(黨校)。聯繫音樂學院、數學計算機科學學院。
校長黨委副書記 王 倫
主持學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發展規劃、人事、財務、董事會、校友會、基金會、獨立學院辦學等工作;代管後勤、愛國衛生工作。分管發展與規劃辦公室、人事處、財務處、董事會、校友會、基金會、皖江學院;代管後勤管理處、後勤集團、愛衛會。聯繫文學院、傳媒學院。
黨委副書記 劉新躍
分管宣傳、統戰、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人民武裝、共青團、網路、信息、安全保衛、綜合治理等工作。分管宣傳部(新聞中心)、統戰部(港澳台僑事務辦公室)、機關黨委(機關工作處)、學生工作處(學工部、人武部)、保衛處、團委、信息管理中心、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管委會辦公室(《高校輔導員學刊》編輯部)。聯繫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紀委書記 程 度
主管紀委工作。分管審計、醫療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代管離退休、工會、教代會、關心下一代工作。分管監察處、審計處、校醫院、計生委;代管離退休工作處、工會、關工委。聯繫美術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副校長 王紹武 分管科研、社會服務、學科建設、資產管理、產業、出版、學報等工作;代管外事、留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分管科研處、資產管理處、出版社、學報編輯部;代管國際教育學院(外事辦公室)。聯繫外國語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副校長 李琳琦
分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圖書資料、檔案管理、附屬學校等工作。分管研究生學院(研究生工作部)、圖書館、檔案館、教育集團、附中、附小、附幼。聯繫歷史與社會學院、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
副校長 李進華
分管本科教學、招生、教學評估、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育、高校師資培訓等工作;代管繼續教育、花津校區建設、教職工住宅建設工作。分管教務處(招生辦)、教學評估辦公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體委、省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代管繼續教育學院、科創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新校區建設指揮部綜合辦)。聯繫生命科學學院、體育學院。
校長助理 沈 洪
協助校長管理董事會、校友會、基金會、獨立學院辦學等工作。協調校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項 南 乾仲儒 方向明 萬立譽 陳望岐 李 銳
陳 韌 魏心一 沙流輝 楊新生 谷國華 沈家仕
丁萬鼎 蔣玉珉 吳良仁
黨委副書記
戈 華 劉青鋒 高 峰 張 良 邱成宣 李衛義
方誌明 沙流輝 徐勉一 朱仇美 張正元 任興田
沈家仕 袁起河 胡昭林 丁萬鼎 劉登義 高家保
王 肅 蔣玉珉 余淑珍
校(院)長
姚永朴 劉文典 程天放 王星拱 楊亮功 何 魯
程演生 傅 銅 李順卿 汪宏法 劉真如 李品仙
朱清華 劉乃敬 朱佛定 劉天予 程演生 朱光潛
陶 因 柯育甫 萬昌言 楊亮功 李相勖 許 傑
方向明 萬立譽 吳從雲 童世傑 魏心一 陳 韌
沙流輝 葉鍾文 杜宜瑾 張海鵬 沈家仕 丁萬鼎
蔣玉珉
副校(院)長
方向明 乾仲儒 劉乃敬 劉青鋒 沙流輝 童世傑
石錫侯 李衛義 趙一鳴 王郁昭 張懷璋 張俊傑
張動民 呂敬芳 徐勉一 方誌明 張 范 許用思
楊 志 朱仇美 葉鍾文 楊新生 任興田 張海鵬
嚴雲綬 許用忠 文秉模 倪光明 沈家仕 夏瑞慶
馬懷柱 黃金余 丁萬鼎 王 肅 劉登義 閔永新
王世華 朱士群 余淑珍 王先俊
校情統計
一、學生情況1.研究生3706人(不含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770人)
其中:博士生171人 碩士生3535人
2.本科生21801人
其中:師範生7970人 非師範生 13831人
3.成人教育學生8675人
其中:函授生5689人 業餘生2986人
4.留學生 170人
二、 教職工情況
1.教職工總數2263人
其中:正高職稱 273人 副高職稱572人
2.專任教師1400人
其中:正高職稱258人 副高職稱457人
博士學位 395人 碩士學位735人
3.科研機構 12人
4.教輔行政 679人
5.研究生指導教師 547人
其中:碩士導師 448人 博士、碩士導師99人
三、學科專業情況
1.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5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
2.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6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9個
3.普通本科專業69個
成人教育專科專業28個,本科(含專升本)專業42個
4. 省、部重點學科 18個,其中A類重點學科 1個
5. 省、部重點科研機構1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