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山黧豆
安徽山黧豆(Lathyrus anhuiensis Y. J. Zhu et R. X. Meng), 豆科、山黧豆屬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安徽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安徽山黧豆
- 拉丁學名:Lathyrus anhuiensis
- 界:植物界
- 族:野豌豆族(Trib. VICIEAE Bronn.)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 亞綱:薔薇亞綱(Rosidae)
- 目:豆目(Fabales)
- 科:豆科(Leguminosae sp)
- 亞科:蝶形花亞科(PAPILIONOIDEAE)
- 屬:山黧豆屬(Lathyrus Linn.)
- 種:安徽山黧豆
- 命名者及年代:Y. J. Zhu et R. X. Meng
- 分布區域:安徽,河南
命名來源
安徽山黧豆LathyrusanhuiensisY.J.ZhuetR.X.Meng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2(2)卷||豆科LEGUMINOSAE||山黧豆屬LathyrusLinn.||安徽山黧豆LathyrusanhuiensisY.J.ZhuetR.X.Meng
10.安徽山黧豆(植物分類學報)圖版72:8-14
LathyrusanhuiensisY.J.ZhuetR.X.MenginActaPhytotax.Sin.24(5):402.1986.
植物形態
安徽山黧豆(植物分類學報)圖版72: 8-14安徽山黧豆,多年生草本,高80-120厘米,無毛;莖直立或上升,多分枝,具縱條紋。葉長10-30厘米;托葉半箭狀,長8-15毫米,寬2-5毫米,全緣或上部具一裂片;葉軸具縱條紋,先端具不分枝的卷鬚或為短尖頭;小葉3-8對,狹橢圓形或狹卵形,長3-7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具短尖頭,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羽狀脈兩面明顯。總狀花序腋生,短於葉或近等長,通常有花10餘朵;花梗長約4毫米,果時略伸長;萼筒斜鍾狀,長約5毫米,萼齒不等大,最下方一枚長不及萼筒的1/5;花冠黃色,長14-18毫米,旗瓣寬倒卵狀,先端微凹,中部以下漸狹成瓣柄,瓣柄長約為旗瓣的1/3,翼瓣稍短於旗瓣,瓣片倒卵形,基部具耳,線形瓣柄長5毫米,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卵形,基部具耳,線形瓣柄長6毫米;子房線形,長約11毫米,被紫褐色腺毛,花柱稍扭曲內彎。莢果線形,長6-8厘米,徑約8毫米,淡褐色。種子長圓形,棕褐色。花期5-7月,果期6-9月。
產地分布
安徽山黧豆,產安徽宣城(模式產地)。
山黧豆屬植物
山黧豆屬(Lathyrus Linn.),豆科、野豌豆族的4個族之一,本屬約有130種,分布於歐、亞及北美的北溫帶地區,南美及非洲也有少量分布。中國有18種,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地區,華東也有少量分布。本屬與Vicia之間比較難區別,但大部分種以其莖有翅、小葉具平行脈及花柱先端具刷毛等特徵與之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