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紅樓

安徽大學紅樓

安徽大學紅樓是安徽省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標誌性建築。 安徽大學紅樓,為民國時期省立安徽大學教學樓。 從安徽大學的成立,紅樓的命運就和其息息相關。

紅樓簡介

上世紀40年末,國立安徽大學紅樓上世紀40年末,國立安徽大學紅樓
安徽大學紅樓位於安慶市菱湖南路192號,現在的安慶師範學院校園內,是三、四十年代省立安徽大學和國立安徽大學的主教學樓,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標誌性建築,1995年確定為安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樓占地11.3畝,建築面積3008平方米。樓高兩層,系磚木結構。門檐呈半圓形,兩側環有6根圓石柱。因大樓由紅磚砌成,這在當時很新鮮,故以此特色命其名為“紅樓”。安徽大學紅樓是安徽省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標誌性建築。

施工建設

安徽大學紅樓,為民國時期省立安徽大學教學樓。設計為上海大德工程設計社劉灝芳,南京繆順興營造公司承建。工程造價原為21萬(教學大樓、大禮堂、科學館),後因經費不足,變動原設計中的古銅色金屬瓦(普通紅陶瓦)、鋼門鋼窗(洋木窗門)、鋼筋水泥廊柱(磚柱)、宮殿式屋頂等,將造價壓至18萬。即便如此,仍遠離財政撥付的8萬元全。後再改,大禮堂與科學館緩建,教學大樓由三層降至二層,取消廊柱及馬賽克貼面、雕花裝飾等,造價縮至9.2萬。1934年7月24日工程形式,次年8月竣工,10月7日舉行落成典禮。

歷史和文化意義

從安徽大學的成立,紅樓的命運就和其息息相關。一代代學子走過紅樓,走進更廣闊的社會,其中很多人成為時代的棟樑。但他們的起點總是和紅樓系連在一起。畢業之際,他們要在紅樓前合個影,紅樓就成了他們人生的一個見證。由此,紅樓穿越歷史,歷久彌堅。
一位位優秀的學者在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姚永朴劉文典、王興拱、楊亮功、何魯、程演生、李順卿、朱光潛、 陶因等先後任校長。著名學者陳望道、周建人郁達夫、劉大傑、范壽康、梅光迪、汪靜工、趙景深、馮沅君、陸侃如、朱湘、周予國、許傑、蘇雪林、烏以鳳等曾在此執教。這裡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安徽進步學生運動、左翼文化運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策源地。
紅樓保存完好,大門前兩側共有六根圓石柱,門檐呈半圓形。抗戰期間,安徽大學停辦,抗戰勝利後恢復,改為國立安徽大學。現在的安徽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安徽農業大學都是從國立安徽大學獨立出去的。解放後,老安徽大學校址遷往合肥,原址即今安慶師範學院。
菱湖岸邊的這塊風景之地,注定是老城安慶的一塊人文淵藪。由此,而在二十世紀初葉出現了這座後來聲名遠揚的紅樓。可以說,紅樓由菱湖而誕生,菱湖也由紅樓而更具風韻。紅樓是一塊人文薈萃之地的象徵。方正謹嚴、明亮敞達,紅樓的西洋風格顯示了西方文明的進入,以及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