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學院中醫臨床學院

安徽中醫學院中醫臨床學院

概述 安徽中醫學院中醫臨床學院創辦於1959年,前身為中醫系,1997年更名為臨床醫學一系,2004年更名為中醫臨床學院。安徽中醫學院中醫藥研究所、新安醫學研究中心掛靠在學院。

基本信息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52人,其中正高17人,副高19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者30人,博士學位和博士在讀共19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17人;省級學術技術帶頭1人,省級拔尖人才1人,省級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省級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6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優秀教師2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享受政府津貼3人。擁有1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

專業設定

學院現有本科中醫學專業1個,是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和省級教改示範專業,專業方向4個(臨床醫學、國際交流、婦產科學、新安醫學教改試驗班),碩士點5個,博士生聯合培養基地2個,博士學位建設單位授權學科1個,博士後崗位1個。已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共9000餘人,目前在校生1200餘人。

學院擁有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省級重點學科,6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協作建設單位,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三級實驗室,6門省級精品課程。

承擔課題

學院先後承擔國家、省(部)、廳級科研和教研項目120餘項,獲國家、省級自然科學或優秀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17項,主編或參編高等中醫藥統編、協編教材和出版學術專著20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3000餘篇。

學術交流

學院專家教授多人次應邀赴美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國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講課。吸納多批次國外留學生攻讀學位,選派多批次本科生赴韓國留學。

學院是新安醫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學校“弘揚新安醫學,培育中醫人才”辦學特色的重要支撐,在學校中醫藥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對外交流以及產業開發與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

下屬機構

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

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是由原醫經教研室發展而來。現有教師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學位5人,碩士學位3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3人;省級學術技術帶頭1人,省級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人,省級教壇新秀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中醫基礎理論198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學科,2008年被評為省級B類重點學科,2009年設立博士後崗位,2009年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教研室承擔學校各專業、各層次《中醫基礎理論》、《內經》、《中醫學基礎》、《中醫養生康復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主編、副主編和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20餘部。

教研室主持國家、省級等教學研究項目8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0餘篇,獲國家、省等各級教學成果獎2項。主持國家、省級等各級科研課題30餘項,獲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4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舉辦和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性會議20餘次。

教研室組成人員:李 淨(教研室主任)、王 鍵、龔 雲、吳南民、沈津湛、周美啟、李玉梅、吳元潔、劉曉麗、張 珺、李姿慧

中醫診斷學教研室

中醫診斷學教研室現有教師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5人;碩士生導師4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優秀教師1人,省級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中醫診斷學1986年獲碩士學位授予學科,2002年被評為省級重點課程,2006年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教研室承擔學校各專業、各層次《中醫診斷學》、《中醫營養學》、《中醫學基礎》等課程的教學任務。主編或參編全國統編、協編教材15部。

教研室主持省級教學研究項目5項,校級教學研究項目2項,獲省級及以上教學成果獎3項,發表教學論文10餘篇。主持國家級科研課題1項,省級科研課題3項、廳級科研課題6項,在國內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教研室組成人員:周雪梅(教研室副主任)、陳雪功、王宗殿、池建淮、尹必武、董昌武、王建青、張紅梅、管仕偉、吳傳雲

中藥學教研室

中藥學教研室於1959年安徽中醫學院成立之時,在全國著名的老一輩中醫藥學家查少農教授帶領下組建,後經鳳良元教授、袁靜教授等幾代人的努力,在教學、科研、醫療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教研室現有教師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講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2人,碩士學位3人;碩士生導師2人。中藥學1993年為碩士學位授予學科, 2002年被評為省級重點課程,2005年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教研室承擔除藥學專業以外的所有專業層次《中藥學》、《中醫營養學》、《藥膳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參與編寫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的規劃教材《中藥學》的編寫。

教研室參加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承擔省級科研項目9項,廳科研項目15項,獲得省級科學技術獎5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70篇。

教研室組成人員:縱橫(教研室主任)、鳳良元、袁 靜、王紀常、羅家發、魏守健、陳向濤、王玉鳳、李 鳳、張紹峰

方劑學教研室

方劑教研室現有教師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4人;具有博士學位2人,碩士學位4人;碩士生導師2人。省級拔尖人才1人。1998年獲碩士學位授予學科。2007年方劑學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教研室承擔學校各專業、各層次《方劑學》、《名方套用指南》、《中醫學》、《藥膳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參編國家統編、協編教材8部,主編、副主編、參編教輔教材5部。

教研室主持省級教學研究項目1項,校級教學研究項目4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6篇;主持省級科研項目1項,廳級科研項目3項,在國內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2部。

教研室組成人員:南淑玲(教研室主任)、章 健、方向明、肖 金、李進京、呂明安、趙 黎、許 霞、李 艦

臨床基礎教研室

臨床基礎教研室是由原傷寒、金匱教研室和溫病學教研室於2000年合併而成,2009年《中醫各家學說》課程亦併入其中。現有教師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講師8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學位7人,碩士學位3人;碩士生導師5人;省級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2人,省級優秀教師1人,校級教學名師1人。中醫臨床基礎200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學科,2007年溫病學和傷寒學課程分別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教研室承擔學校多專業、多層次《傷寒學》、《溫病學》、《金匱要略》、《中醫各家學說》、《中醫病案學》等5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副主編或參編國家規劃教材15部。

教研室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廳局級等科研項目20餘項,獲省級科學技術獎和教學成果獎共4項。在國內重要刊物發表科研教研學術論文16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

教研室組成人員:劉蘭林(教研室主任)、張仁崗(教研室副主任)、吳毅彪、徐國龍、徐文龍、王新智、馬宗華、儲全根、黃金玲、王先榮、況執本、馬 揚、張曉軍、黃菊芳、趙 軍、周 雯、葉曉勤

醫史文獻學教研室

醫史文獻教研室是由醫學史、文獻學、各家學說三個教研室於2000年合併形成。2009年中醫各家學說課程劃歸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現有專職教師4名,兼職教師3人,其中副教授4名、講師3名;具有博士學位4名,碩士學位1人;碩士生導師1人。

教研室承擔學校各專業、各層次《中國醫學史》、《中醫文獻檢索》、《中醫文獻學》、《新安醫學概論》、《中外醫學史》等5門課程的教學任務;主編或參編全國統編、協編教材5部。

主持承擔國家、省(部)、廳局級科研和教研項目12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在國內重要刊物發表科研教研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3部。

教研室組成人員:陸翔(教研室主任)、程 新、蔣宏傑、潘志薇、郜 巒、萬四妹、李董男

教學實驗中心

中醫臨床學院實驗教學中心為院屬實驗教學單位,成立於2004年11月。中心下設診法藏象實驗室及方藥實驗室兩個系列實驗室,1箇中藥標本室,總面積600M。現有教輔人員4人,副教授1人,實驗師1人,助理實驗師2人。

中心主要承擔《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中心現有多功能舌象診斷儀、NM-3中診脈象模型、M-1脈象儀、2n-Ib型中醫脈象儀、WX-6微循環顯微鏡、BL—420E生物機能實驗系統、MDE/AB—U/4C501生物信號處理系統、YDA-IV(A型)血液流變儀、XSP-3A微循環血顯示系統、318MC酶標儀、960MC螢光分光光度計等教學儀器設備,基本滿足實驗教學的需要;中藥標本室現有飲片標本360餘種,浸漬標本50種。

中心組成人員:陳向濤(主任)、王代明、高松、潘 傑

所獲成果

科學技術獎

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益氣活血法抗腦缺血損傷作用機制研究

安徽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益氣活血法抗腦缺血神經細胞凋亡及其機制研究

安徽省高校科技進步獎:胃黏膜保護劑的研究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電針心經與小腸經干預心臟和下丘腦基因表達譜研究

學術專著

◇新安醫學精華叢書 ◇新安醫學名著叢書

◇新安醫籍叢刊 ◇新安醫籍考

◇中醫藥理論與套用研究 ◇中醫外感病學

◇新安醫學 ◇現代中醫神經病學

◇疫病鉤沉 ◇中醫藥信息檢索

◇臨證立法精要 ◇醫學新悟

◇中醫藥論文寫作 ◇汪石山醫案

研究生教育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是我校首批獲得批准的碩士學位授予點之一。本學科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15人,講師14人,其中博士4人,碩士24人,師資力量雄厚,梯隊結構合理。

主要研究方向:①藏象理論與實質研究;②病因病機學說研究;③治則治法機理研究;④內經研究。

本學科在探索中醫藥學理論認識規律的過程中,注重方法學的改進,注重培養複合型的高級中醫藥人才。運用現代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的指標去研究中醫理論,在繼承名老中醫傳統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系列的研究工作,達到了分子生物學水平,同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多因素複合所致病證結合實驗性腦缺血動物模型,在同行中受到了普遍認同。學科重視從中醫理論的發展源流探討中醫基本理論的實質,同時打好紮實的中華傳統文化根底,使中醫學理論有一個堅實基礎,以利於引導其正確發展。

近五年,本學科點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公開發表論文約200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30餘部,獲省部級獎2項,其他科研獎項10餘項,發明專利1項,科研成果轉讓1項,直接經濟效益120萬元;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獲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目前承擔科研項目34項,科研經費近200萬元。

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碩士點建立於1986年,是我校較早獲得碩士學位點的學科之一。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其中在讀博士1人,碩士1人,有多年帶教研究生的經驗。有圖書資料1000餘冊,每年訂閱中醫藥期刊雜誌50餘種,實驗室為省教育廳基礎課程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①四診客觀化的研究;②辨證微觀化研究;③證候規範化研究;④常見病的辨證規律的研究;⑤虛證的免疫學機制研究。這些方向既是中醫研究的熱點,也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研究導向,有助於《中醫診斷學》教學的深化和對中醫本質機理的研究,對推動中醫診斷學的發展具有一定學術影響。

80年代本學科點在全國率先提出了“脾虛症分度量化診斷”的理論,得到了國內同行專家的首肯;90年代研究開發的新藥“溫胃舒”、“養胃舒”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學進步二等獎、省科委三等獎,並以技術轉讓的形式投入生產,由於該產品效果顯著至今仍為該廠的主要產品之一。“中藥防凍保健靴”獲省科委科學進步三等獎;90年代,“培養學生能力,激發學習熱情——開展第二課堂”的教學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一等獎;“望形態”電教片獲華東地區教學成果一等獎,近年研究課題以“陰虛症”為方向,以糖尿病、高血壓為切入點進行病癥結合的臨床、實驗研究,並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對外交流

學院專家教授多人次應邀赴與美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國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座。吸納多批次國外留學生攻讀學士和碩士學位,選派多批次本科生赴韓國、瑞典等國留學。

特色優勢

學院秉承“弘揚新安醫學,培育中醫人才”的辦學理念,在學校中醫藥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對外交流以及產業開發與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勢,對學校的辦學特色形成了重要支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